{{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在中国实业界,有一位最神秘、最成功的富豪,他是一家市值超3000亿的世界500强企业的掌舵人。
在2月28日,界面新闻发布的2019中国最富1000人榜上,他登上财富榜第六位,身价1083亿,王健林、丁磊、李彦宏、曾庆后都排在他之后。
他还是每年福布斯富豪榜上的常客,是中国最富有的十大企业家之一。
之所以说他神秘,是因为这位身价千亿的大企业家异常地低调,低调到你可能只有在各家财富榜单上才能寻得到他的一丝影踪。
创业50多年,他极少在公众场合出现,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普通话讲不好”是他婉拒媒体的常用词令。
他还被外界称为商界铁娘子董明珠“最强劲的敌人”,后者三番五次在公开场合明确表达对他的不满,而他却从未回应过,只是默默地将格力甩在后头。
他,就是美的创始人何享健。
一个拿着5000元启动资金将一个只有23个人的小作坊做成千亿市值的家电巨头的传奇人物。
一 你可能难以想象,这位传奇的商界大佬,竟然只有小学文凭。
1942年,何享健出生在广东顺德北滘(jiào)镇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多年以后,这个名字难记、又拗口的小镇因为坐落着两家500强企业的总部而声名在外,一家是何享健创办的美的集团,另一家则是杨国强创办的碧桂园。
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何享健只上到高小就辍学务农了,后来他去了一家工厂当学徒,转正后成了工人,凭借自己的踏实能干,年轻的何享健后来当上了镇上的街道干部。
在当时的计划经济时代,街道干部有一个职责是要帮助群众解决就业问题,但北滘太穷了,老百姓找一份一天6角钱的活儿都难的很。
偌大的镇子上连个像样的企业都没有,谈何解决就业呢? 1968年,为了“生产自救”,何享健决定自己干,他联合23个农民一块儿筹集了5000块钱作为启动基金,成立了“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主要生产玻璃瓶和塑料瓶盖等简易玻璃制品。
他自己担任组长。
作坊虽小,风险却很大,为什么这样说呢?当时这样的生产组虽然属于集体经济但却游离于计划经济之外,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所谓的“资本主义尾巴”,在“灰色地带”游走,随时都有被关的风险。
为了保障“小作坊”生存下来,何享健只得把产品往外扩销路,他常常背着组里生产的塑料盖往全国各地跑,有一次,和人家“软磨硬泡”了4个小时,好话说了一箩筐,人家才终于答应买下1万个瓶盖。
路上的生活非常艰苦,何享健不舍得动用公费,他就找机会在澡堂和火车站里“蹭”一晚觉,早上舍不得吃早餐,他就喝随身带的红糖水,午饭饿了就啃干粮。
为了防小偷,他把差旅费藏在自己的鞋里。
关于这个生产组的运营,何享健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赚钱,什么赚钱干什么,能带大家吃一天饱饭,就干一天。
一开始生产药用玻璃瓶、塑料瓶盖,后来又转向生产五金制品,换方向一年不到,又做起了汽车零配件。
伴随着主营业务的转换,生产组的名字也是几经更改。
这几样里,也就只汽车零件赚了点“大钱”,1977年,何享健的汽车配件厂年产值24万,净利润有2.6万,这在当时,已经算的上是“天文数字”了! 乡亲们很高兴,他们打心眼里感激何享健,是他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赚到了钱。
不过,何享健并不满足,汽车配件虽然赚钱,但赚的都是零头儿。
他的眼光转向了家电领域。
因为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比原来强了不少,不少家庭对于家电的需求增加,何享健敏锐的意识到,家电行业可能蕴含着很大商机。
后来的事实,也印证了他的这一判断,如今已功成名就的何享健曾动情的感慨“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美的” 1980年,何享健正式进入家电行业,汽车配件厂正式更名为“顺德县北滘公社电器厂”,至此,这才算是美的真正的“前身”。
何享健先从生产电风扇的部分零配件起步,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生产电风扇也没有那么难嘛,主要的配件就只有一个交流电动机而已。
他就自己买回了所有的零配件,准备自己“造”。
几个月后,没想到他还真造了一台风扇出来,何享健给他取名“明珠”牌。
这台风扇至今还摆放在美的总部的办公室里,正是这台自研电扇的成功,让何享健萌生了自创品牌的念头。
美的、明珠、彩虹、雪莲,从当时征集的这几个商标里,何享健最终选了“美的”。
美的的台电风扇生意进行的很顺利,厂子已经扩到了250多人,年产风扇上万台,总产值300多万,利润40多万。
不过,真正让美的在风扇领域占得一席位的是“鸿运扇”。
当时鸿运扇在香港非常畅销,因为它风力柔和、适合睡眠时连续吹风使用。
何享健觉得这个功能厉害了,便派人买了一台回来,自己研发。
没想到,这研发周期有些超出预期,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最终导致厂里资金周转不开。
何享健咬牙坚持,经过5年研发,鸿运扇终于研发成功了。
没想到,一经推出市场,反响很不错,鸿运扇凭借功能强大、价格优惠的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这让美的的产值也翻了好几倍。
何享健有一个特点,他总是不安于现状、喜欢尝试新的东西。
鸿运扇刚做第二年,他就瞄上了空调领域,当时在这一块,还没有几家企业在做。
为了快速上手这块自己不太熟悉的业务,何享健专门跑去日本考察,引进了日本的技术。
何享健的野心很大,他想借空调打开国外市场。
但因为自营进出口权迟迟没拿到,这一计划只能中道上被暂时搁置。
再加上国内的空调普及度并不高,大部分家庭的标配还是风扇,在这样的背景下,美的空调销量惨淡。
厂子又一次陷入了困难,空调业务消耗太大,账面上的资金不够了,何享健不得不跟员工筹资维持经营。
直到1988年,美的拿到了自营进出口权,情形才有了改善,那一年,出海业务让美的彻底翻了身,当年产值高达1.2亿元,其中出口创汇810万美元,成为顺德市十大产值破亿的企业之一。
二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的的创业发展史,就是一部改革史。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美的抓住了发展的契机,而后,通过不断的自我深化改革,美的才一步步走在了“做大做强”的路上,有了如今的千亿市值。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各地的股份制改革提上议程。
但不少企业仍徘徊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
何享健又一次展现了他敏锐的趋势判断力,这可是一次难得的政策红利,于一众观望的眼神中,他主动递上申请:美的愿意当股份制试点。
改制完成第二年,美的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一个新的记录诞生,国内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
而且,美的还成功募到了12亿资金。
就在大家都以为可以自此无忧狂奔的时候,新的麻烦又来了,何享健甚至感觉到有些痛苦。
1996年,美的跌出空调行业前三,大幅下滑到第七;1997年,美的的销售收入由上年的25亿大幅跌至20亿。
突如其来的“坠落”让美的的高管们有些懵,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不利的局面下,一些流言传了出来“顺德政府为组建家电航母,有意让科龙兼并美的”。
反思过后,何享健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处在内部,美的犯了“大企业病”。
公司已经成了扩展到1万多人的大厂,然而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都由何享健一个人拍板儿,他每天忙到只睡4个小时,勤勤恳恳换来的却是业绩的下滑。
。
。
这种高度的集权让底下的员工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
何享健想用提高待遇的方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但方案报上去,镇上的领导一看,你一个保安队长的工资,比我们公安分局的局长工资还高,这怎么行? 不行就换个方案,但改革必须成行。
何享健最终决定借鉴日本松下的事业部制。
一次,一位专家来公司宣讲事业部制的好处,看到台下都在交头接耳议论,何享健急了,他冲到台上,抢下话筒: “美的只有搞事业部才有出路,事业部是美的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
” 新的组织规划重新确立:公司划分为空调、电机、厨具等5个独立的事业部门,由部门经理具体负责日常经营,何享健只管经理。
何享健明白,放权必须彻底。
一次,一个经理接手了一个数千万的项目,他担心金额太大,自己做不了主,便去找何享健审批,没想到何直接甩来一句“在你的权限范围内,你自己拿主意。
” 改革就意味着动了大多数人的“蛋糕”,阻力很大。
当时高层里有90%的人反对改革,一向脾气温和的何享健甚至在几次会议后忍不住拍桌子,放话道:反对全部无效。
“杯酒释兵权”事件是改革中的关键一役。
为推行新的管理体制,美的招聘了大批高校人才,新人来了,就得有人让位置、让利益。
在一次创业元老座谈会上,何享健指着一台电脑对大家说:“谁能使用这台电脑,我立即提他一级,否则……” 事后,一批跟不上环境变化的创业元老们接连被劝退,这里面,就包括何享健的夫人。
大家意识到,何享健这是动真格的了! 紧接着,何享健抛出了管理层回购(MBO)计划,2001年,美的管理层收购了代表政府的第一大股东—顺德北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股权,这意味着,美的成为一家真正的民营企业。
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终于有了成效,2001年美的收入达到140亿,而在5年之前,这个数字仅为30多亿。
此外,美的开始业务线扩张,在空调之外,又发展了微波炉、饮水机、电饭煲、洗碗机等新产品;出海业务方面,美的陆续在美、欧、日韩等国开设分公司。
2004年之后,美的陆续收购了华凌、荣事达、小天鹅等公司,完成了在空调、冰箱、洗衣机三大产业的整合。
2007年,美的电器市值近500亿元,成为“中国白电市值王”。
同期的格力电器和海尔的市值只有其一半左右。
2010年,美的市值首次超过1000亿。
2012年8月25日,年逾古稀的何享健正式将美的集团董事长之位交付给他提拔多年的方洪波,何的退休也宣告者美的彻底进入职业经理人时代。
三 当年,对于何享健的退休,业内议论声四起:他为何会将自己经营多年建立的千亿市值的企业交给一个“外人”打理? 因为自成特色,家族式管理在中国太常见了!如今,仍有很多大企业的创始人虽已到了法律规定的退休年龄,但仍然还活跃在一线位置,与此同时,他们还注意培养自己的子女进入管理层,参与公司运维。
2012年,何享健退休之时,刚好70岁,确也是到了该退休的年纪。
不过,仍有人有疑问,何享健为何不交棒给自己的独子呢? 何享健的儿子叫何剑锋,虎父无犬子,何剑锋也非常优秀,年轻有为,他19岁就出来创业,2000年,其创办的盈峰集团年收入已超13亿元。
与父亲喜欢制造业不同,何剑锋喜欢在金融业和资本圈探索。
据一些知情人士说,何享健也曾有过让他进入管理层的想法,但儿子很有主意,不想重走父亲走过的路,现在何剑锋在美的只担任董事一职。
看到儿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做的风生水起,何享健也坚定了将美的交给职业经理人来打理的想法。
让他放心的这位职业经理人就是现任美的董事长方洪波。
在美的内部,流传着这样一个励志的故事:一位集团内刊的编辑以“火箭速度”做到了企业掌舵人的位置,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方洪波。
方洪波最早是因为参与创作一个由明星巩俐出演的“千金一笑”广告—“美的生活,美的享受”,而引起了何享健的注意。
接下来的路,方洪波可谓是一路高升,从广告科长到空调事业部总经理,再到美的电器总裁,再到现在的美的集团董事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身价更是从“地上”翻到了“天上”,如今年仅50岁的他,身价已高达55亿。
2017年时,方洪波的年薪为719万,按时年董事长薪酬榜数据,在A股上市公司中,超过方洪波只有14位,这也就意味着,方洪波的薪酬已经超过了3537家股上市公司的董事长。
以方洪波为代表的这一批职业经理人在美的内部的崛起,正是从前述事业部制改革开始的,也正式从那时,何享健的人才任用观念发生了变化,“美的(上世纪)60年代用北滘人,70年代用顺德人,80年代用广东人,90年代用中国人,21世纪用全世界的人才!”。
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何享健卓越的管理之道。
马云曾说,阿里巴巴要做成一家102年的企业。
何享健与他不谋而合,他一心想要把美的打造成百年老店,为了朝着这个目标迈进,他常年研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发展规律,最终发现:很多企业的没落和家族式管理、传承脱不开关系。
于是,何享健早早就暗下决定,美的一定不要做家族式企业。
至今,美的集团决策层里没有何享健的亲属,他的子女只持股不参与日常管理。
现在看来,何享健精心培养的接班人方洪波没有让他失望,在他的带领下,美的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他上任之后,一边果断砍掉与主营业务不相关的业务线,迅速扭转业绩颓势。
一边,通过投资并购等形式进入地产、汽车、金融领域,近年来,美的先后并购了日本家电巨头东芝公司的白电业务、意大利中央空调制造商Clivet 80%的股份、德国工业4.0的领军者机器人制造商库卡。
在国际业务方面,美的在巴西、印度、阿根廷、白俄罗斯等国设立生产基地。
一系列大动作背后,是美的的战略大转型野心,它正在由一家传统的家电企业转型成为一家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科技集团。
2016年-2018年,美的连续三年进入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从最初的481位上升到323位。
2018年,美的年营收接近3000亿元,截止发稿前,美的市值3358亿元。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既有方洪波的努力,亦有何享健的支持。
方洪波曾说,“我可能跟他有时候一个月不见一次。
他放权,但又什么都知道。
” “他是在矛盾中前行的,他的放与收,信任还是怀疑等等一系列情况,他自己到底是进还是退,他都在平衡,他现在基本上是做到像抓一只鸟一样,不能把它抓死,更不能让它飞走,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前行。
”方洪波如是评价何享健的管理艺术。
何享健曾说过,做企业的人不要整天想着自己怎么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而是要想如何让别人来干,找谁来干,自己怎么为经理人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当年的功成身退,成就了如今的三千亿帝国。
如今,何享健已经退休7年了,这些年他都在做些什么呢?很多人颇为好奇。
何享健行事一向低调,除了偶尔有一些他与儿子一起参与资本运作外的消息曝出外,更多的消息是关于他做慈善的。
据胡润研究院发布2018胡润慈善榜显示,何享健以75亿元捐赠额成为中国首善。
许家印和卢志强以26.5亿和10亿捐赠额排在他之后。
他捐出的这价值75亿元的股票及现金,将用于支持精准扶贫、教育、医疗、养老、创新创业、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的公益事业。
其实早在2014年,他就发起成立了何享健慈善基金会,宣布捐赠4亿元作为首批项目运作基金,并宣布将慈善作为人生下半场的目标。
2017年,何享健在广东顺德宣布了总额60亿元的捐赠计划,其中包括1亿股美的集团股票和20亿现金捐赠,用来成立慈善信托。
退休之后的何享健,主要的身份是一名慈善家。
这个身价千亿却一生低调的人,他的名字只在两个地方最为频繁的出现—财富榜或慈善榜。
。
。
。
(文章来源:投资家网) (责任编辑:DF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