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商标注册-高校应重树自主招生公信力-标哩哩商标注册

阅读:234 2019-04-06 20:10:21

近期,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先后发布自主招生简章。

同去年相比,有几个明显特征:一是部分高校招生名额锐减;二是报名门槛大幅提高;三是优惠分值降低;四是部分文科类专业取消或变相取消了招生。

以上种种,让很多学生和家长高呼“史上最严自主招生”来了。

出现这个结果,我们需要知其所以然,分析其中的缘由,看到其中的问题,才能够更进一步理解高校自主招生及其走向。

从过往的高校自主招生来看,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第一,部分著名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出现的腐败行为,让整个社会对自主招生心生疑窦,信心不足;第二,考生及其家长在报考中的造假行为,让自主招生中本应是重要判断标准的论文、专利、专著等事项变得面目可疑,因为论文可以代写、专利可以抄袭、专著可以购买或者抄袭;第三,招生程序设置得不够严谨,公开化不够,让部分招考人员和考生家长有空可钻,产生权力寻租。

显然,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自主招生”的金字招牌蒙羞。

教育部在2014年《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将自主招生定位为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但是,腐败、造假、程序缺陷,造成“自主招生”的社会公信力大幅度降低,对真正的优秀学生、具有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期待产生优秀人才的国家与社会,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灾难。

之所以在15年前开始试点“高校自主招生”,一方面是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弥补统一高考的机制性缺憾;另一方面是让高校可以不拘一格降人才,选拔到适合自身培养的学子。

这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也是招生制度的进步,出发点是更加尊重教育和培养规律,让高校有更多的招生权利。

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的大学招生机制中,高校的自主权利很大,可以制定标准招进自己满意的学生。

但是,其前提是高校招生的整体公信力很高,不管是在选拔标准上,还是在考核程序上。

当然,还有参与者的诚实。

刚刚发生的美国高校招生舞弊案中,让大家看到了其中的有待完善之处。

在高校自主招生的游戏中,有两个参与者,一是大学,它既是标准制订者,也是标准执行者;二是考生,即被选拔对象。

前者要保证自身公正和清白,后者要保证自身诚实。

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会是一地鸡毛。

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自主招生在两个方面都应该加强,特别是高校需要在“史上最严自主招生”中重新树立起社会公信力。

在自主招生中,相对于考生,高校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规则是由高校制订的,选拔是由高校执行的,只要这其中没有猫腻,造假的考生想逃过高校评委的火眼金睛是极难办到的。

从中外教育的普遍经验来讲,高校自身招生的权力非常重要,它可以让作为教育和培养主体的高校,以适合自身的培养标准来选拔优秀考生,也可以让有特长、有天赋、有潜力的优秀考生脱颖而出。

这符合被经验证明过的教育和培养规律。

但是,高校对这项权利的拥有和行使的前提,是自身具有足够的社会公信力。

不然,不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普罗大众,都会对此心有疑虑。

这些年来,教育部致力于打造“阳光高考”,力争让高考的各个环节都经得起考验,实事求是地讲,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此背景下,高校应该借助已经形成的“史上最严自主招生”的舆论氛围,严格执行选拔标准,竭力清除腐败诱因,打消社会对自主招生的疑虑,筑牢自身的社会公信力,让自主招生能够行之久远,成为高校招生时的重要选拔方式。

这种努力,虽不能保证不存在造假考生,却可以让造假者无可遁形,从而有助于矫正社会风气,也有助于恢复高校自主招生的本来面貌。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 (责任编辑:DF378)。

相关文章
{{ v.title }}
{{ v.description||(cleanHtml(v.content)).substr(0,100)+'···' }}
你可能感兴趣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商标

{{ v.name }}

{{ v.cls }}类

立即购买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