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到你支持家乡建设的时候了!” “只需100块你就能当上地方政府的债主,听好了,只需100块!” 最近,宁波、浙江、四川、陕西、山东、北京6省市掀起一股反常的抢购潮,这次老百姓们抢的不是盐,不是iPhone,更不是房,而是炙手可热的“地方债”。
3月25日,宁波、浙江两个共计14亿的地方债在10分钟之内全部卖光光,浙江人“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十分高涨。
4月1日,工行提前售完6省市首批柜台地方债,共计17.7亿元,动员能力不愧宇宙第一大行。
4月2日,北京1亿元的政府债也在2日之内全部售罄,首都人民一片丹心。
3月底以来,越来越多人发现地方债登上了电视广告——100元起投,利息免税,手慢无! 连CCTV都在黄金时段打出广告语:“欢迎认购。
” 银行开售第一批柜台地方债以来,频现“一日抢空”。
地方债,这么个高端货突然飞进寻常百姓家,而不再是专业机构投资者的专利。
幸福来得太突然,老乡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而且,地方债热销背后,隐藏了官方对未来楼市的预测,这是不是意味着楼市将出现变化? 01 地方债的火爆销售,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意料。
财政部推出个人投资者可在银行柜台购买地方债时,很多网友第一反应是这样的: 一丝丝防备,一丝丝揶揄。
大伙们是有点谨慎的。
不能怪老乡们建设家乡的觉悟不高,而是真的韭菜当怕了。
现在地方政府的显性债务是16.8万亿,而隐性债务市场可能是这个数的三倍甚至更多。
因庞大的隐性债务,去年地方政府屡现尴尬的信用危机: 据官方媒体报道,2018年1月11日,云南某省级融资平台违约,这是中国首例省级融资平台炸雷。
在靠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的某直辖市,一家大型国有银行曾因担心违约风险上升,禁止其分行发放贷款。
在浩浩荡荡的去杠杆风暴中,一些地方怪招频出。
有的等借了新债来偿还旧债,有的中部县市甚至除了医院已经找不到可抵押的资产借新债。
谈钱,地方债的收益也并不诱人。
地方债收益比国债高?这话只能信一半。
对比同期限“记账式国债”收益率,这批地方债能高出大概25-40个基点。
不过,买同样100元起购的“储蓄国债”,收益可就高多了。
4月份储蓄国债3年期、5年期收益率分别为4%、4.27%,多出近1%的利率,缺点是不能随用随取。
而理财老油条们混迹投资圈多年,在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货基债基中找到4%以上收益、可随时变现的产品也不难,所以不是非买它地方债不可。
但神州大地就是这么神奇,在各方动员之下,抢购潮汹汹来袭。
02 第一个要动员的,当然是一直在状况外的吃瓜群众。
地方债借着电视台里的广告,拥抱了一大批不跨进银行理财、只懂得把钱放在余额宝里的大爷大妈,顺势增强他们对市政建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地方债的门槛低至100元,而银行理财则要1万块、余额宝门槛低但近期收益率却只有2.3%-2.45%,地方债无疑能吸走一部分资金。
抢购潮的主力,更可能是收获实质性利好的中小投资机构。
现阶段地方债的利息免税对个人没什么影响,但对机构则意义重大,平时机构买银行理财需要交税,现在去买地方债就省下了。
人大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上央视算了一算,收益可观: “比如四川这个票面利率是3.31%,但还原所得税和增值税后的收益率能达到4.68%。
” 此外,地方债还能做质押融资,流动性和杠杆能力可以说是相当优秀,亲生儿子无误了。
而你看不到的是,在一级市场上,资金也疯狂追逐地方债,热度惊人。
据彭博数据显示,去年1-4季度,地方债的平均认购倍数从为1.27、1.52、3.81暴增至20.41倍,而今年1月份认购倍数均达到逆天的43-53倍。
山东发行一笔104.59亿元的一般债,投标倍数有44倍,也就是说为了和山东认个亲,有4600亿规模的资金在相互厮杀。
谁能想到,去年9月份山东专项债的认购倍数仅仅是个位数。
金融机构一哄而上,争夺央妈财爸合力烹制的饕餮大餐。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在于央行宽松一再加码,流动性盛宴已经开启,但水漫银行间,找不到好项目可以放心把钱贷出去。
2018年惊心动魄的信用风险大年还历历在目,共计1205.6亿元的124只信用债违约,比前三年总和还高。
资产端的收益率越走越低,此时,顶着亲儿子光环的地方债踩准节奏进场,就成了市场上稀有的优质资产。
虽说地方债有前述的一些问题,但比起其他信用债,还是有优势。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降低实际利率水平,市场上多数人已经将其视为明确的降息信号。
再加上美联储放缓加息步伐,中国的压力得到减缓。
当市场普遍预期未来会降息时,现在的地方债就更不愁卖不出去。
地方心里很明白,要想方设法挖出更多的便宜钱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2019是减税降费大年,但一些地方财政已经吃紧。
今年要过紧日子,从减少三公经费、教师讨薪,医保收紧,到楼市的边际放松,都是地方财政吃力的表现。
而现在正处经济波动阶段,地方政府的融资冲动愈加强烈,财力不足,只能扩大负债。
此时是减支难,恰逢举债易,财爸又天天催着地方去发债。
美国学者卡尔?沃尔特观察了中国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后,一眼洞察了真相: “在中国,有这么一个常识,即:机会的窗口一旦被打开,也只会是稍纵即逝,聪明的人会不惜一切代价抓紧这个机会。
” 03 最值得关注的是,在热销的地方债里,隐藏了官方对未来楼市的预测。
财经观察人士刘晓博提出一个观点,地方债热销,是楼市的利好,是土地储备量比较大的开发商的利好。
因为在最近发行的土地储备专项债、棚改专项债、乡村振兴专项债中,多数的偿还资金都与土地挂上了钩。
将来要如期兑付,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地价涨上去。
但现在房地产市场的行情就是,弱三四线越需要土地出让金,土地出让难度反而在加大。
我们找一个案例来看看。
在3月21日山东发行的第二期乡村振兴专项债里,有2.2亿是菏泽鄄城县乡村振兴建设项目融资,融资利率是3.8%,期限五年。
菏泽打算怎么还钱? 菏泽官方假设,到第5年时将4块商业地块全部出让,按2018年GDP目标增速8%的80%比例来计算土地价格增长,完全能覆盖本息。
但菏泽是什么城市?山东贫困人口最多、人口外流严重的三四线。
在过去三年中通过改造棚户区,涉及150万人口,几乎拆出了一座一百万人口级别的中型城市,房价涨了一半,经济增速在山东省内名列第一。
棚改货币化喊停之后,菏泽成为全国第一个绷不住、率先打响限售第一枪的城市。
这么一个四线城市,楼市前景长远看会如何? 而菏泽的这套盈利预测,也是当前地方专项债的常规做法,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已经告诉你地价会涨了,房价也只会在此基础上增加。
但话又说回来,土地能不能买高价,会不会流拍,说到底还是市场在决定。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债就出现了分化——只有经济越发达的地方,项目收益才有保障;而经济不发达的城市,只有靠运气了。
钱应该往哪流,人应该往哪跑,市场最终还是会作出最聪明的选择。
04 随着央地财事权相统一的推进,中央也想慢慢切割政府信用,所以一直强调要打破刚性兑付,明确地方债务中央不救助的原则。
但是在“稳”字当头的时代,局面变得更矛盾复杂,既要又要思维再次出现。
一方面,中国的宏观大局需要基建托底,而地方融资直接关系到基建的进度。
今年中国要发行地方债2.15万亿,其中,一季度已经发行1.4万亿,同比增长540.82%。
地方债的提前发行对推高基建投资增速的作用非常明显,1-2月份拉动了投资大盘增长6.1%。
另一方面,中国又要化解天量的隐性债务,防止地方财政风险威胁金融系统的安全。
这么一来,全社会又形成了刚性兑付的信仰。
地方政府会认为,中央政府必不会让地方债违约,否则破坏政府公信力。
投资者则只关心投资回报率高低,不关心地方财政风险,完全不利于培育市场的风险意识。
随着地方债柜台发行的扩大化,问题就会更棘手。
“在中国的银行变得大而不倒之前,地方政府已经抢先一步,自己先变得大而不倒。
”——《刚性泡沫》 逾18万亿的地方债已经超越国债,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利率债。
当它砸进了中国经济的大盘之上,债市、楼市、基建、区域经济……都必然因之而出现变动。
中国的财富大转盘又开始重新转起来了。
当前的财富逻辑已变,普通人应该如何把握机会? 如何理解这个时代最大的不确定性?并且,超越它? (文章来源:智谷趋势) (责任编辑:DF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