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氟虫腈被禁将近10年,小菜蛾对该药的抗药性有增无减,我们监测到某些地区的田间小菜蛾对氟虫腈的抗性指数高达1686倍。
”在4月28日召开的“2019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年会”上,国内着名农药专家、华南农业大学博导徐汉虹教授指出,个别不法企业为增加药效,争夺市场,在已有登记证的产品上,添加一些隐形成分,部分农户也存在不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等问题。
80%蔬菜无对应登记农药,小宗作物用药的春天何时能来? 蔬菜农药使用存在问题 徐汉虹教授说,由于国内蔬菜品种较多,病虫害发生也较重,加上农药产品繁多,以及厂家生产和农民使用等因素,在农药生产和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重视。
违规使用高毒农药 2014年9月18日,沿河中学的150多名学生在晚餐进食后,发生腹痛、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
经化验当天晚餐中的四季豆和青椒含有甲胺磷农药,且含量分别为稻谷中甲胺磷最大残留量的4.7倍和3.2倍。
2011年4月27日,青岛连现三起韭菜中毒事件,确认为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中毒。
2010年1月,海南豇豆连续三次在武汉被检出禁用高毒性农药水胺硫磷。
农药登记不均。
目前,蔬菜登记用药主要集中在甘蓝、番茄、马铃薯、辣椒、黄瓜等大宗蔬菜品种,且农药产品数量众多,同质化严重。
全国尚有4/5的蔬菜、2/3的常发病虫害,无可用登记农药。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病虫害防治的实际需求,种植户只有参照类似作物用药,或者参照相同病虫害用药,没有经过必要的试验和评估,缺少科学合理的使用技术,完全是凭借生产者的经验用药,从而带来了违法用药的问题,给小品种蔬菜的质量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不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 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大多数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为7-14天,具体到不同农药种类:一般生物农药为3-5天,菊酯类农药5-7天,有机磷农药7-14天。
在实际生产中,例如在番茄的青枯病、疫病、灰霉病等病害非常严重时期,4个月左右的生长期喷药次数多达30次,平均4天喷一次;豇豆、玉豆、青瓜、苦瓜等蔬菜,根据病虫害发生程度,每造喷药次数在20-30次,如果不注意轮换用药,容易产生抗性,难以执行安全间隔期,导致农药残留超标。
片面追求商品外观,滥用植物激素 实际生产上,有些菜农为使蔬菜长得快、个头大、成熟早、卖价好,大量使用植物生长激素,如膨大剂、着色剂、催熟剂、矮壮素和多效唑等,虽然能达到目的,但使蔬菜失去原有风味,品质也大大降低,并且有可能打乱人体正常机理和损害身体健康。
“920在叶菜上不好用,我们都用‘矮子药’。
在芥蓝、小白菜、菜心上用得可好啦!真正能帮我们增产。
不瞒你说,很多菜场都在用。
”在做激素蔬菜调查时,一名老菜农曾如此告诉记者。
而这种所谓的“矮子药”就是丙环唑。
根据2012年12月6日农业部与卫生部联合发布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新标准,蔬菜并不在丙环唑的施用范围内,且丙环唑的安全间隔期为42天,而一些叶菜从播种到收获都不到40天。
菜农的安全使用农药意识薄弱 施用农药后未按规定的安全间隔期采收,往往在喷施农药后,很快采收,导致农药残留。
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知识宣传和技术指导不够,导致菜农对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造成的后果认识不足。
菜农与农药经销商缺乏农药专业知识 一些菜农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以及农药性质(如高毒、剧毒、内吸等特性缺乏了解),乱配滥用,随意加大使用剂量。
个别菜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违法违规,随意在蔬菜上使用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高毒、剧毒农药,致使蔬菜中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
农药隐形成分添加严重 企业为增加药效,争夺市场,在已有登记证的产品上,经常添加一些隐形成分。
而这些隐含成分主要有3类,即高毒农药、新药(未过专利期的保护品种)及一些对某种害虫具有特效的老品种。
也有个别农民盲目追求效果,主动添加隐形成分。
由于大部分种植户的不合理使用,一个新药如果长期持续使用,往往在推出几年后病虫害的抗药性急速上升,药效显着衰退,“包治百病”、“永远”有效的农药是不存在的,农户为增强药效,主动添加禁药。
农药隐形成分添加持续增加害虫抗药性 我国规定2009年10月1日起在农药上禁用氟虫腈。
但是在氟虫腈被禁的将近10年期间,小菜蛾对该药的抗药性有增无减,据有关监测,2018年广州和福建田间小菜蛾对氟虫腈的抗性指数仍分别高达1686倍、953倍。
这与个别不法企业添加隐形成分氟虫腈农药有关。
在2018年通过对不同地区小菜蛾氟虫腈的抗性位点监测发现,绝大部分小菜蛾的PxRDL1发生抗性突变,从2009年10月1日氟虫腈被禁至2018年,抗氟虫腈的小菜蛾仍逐渐在种群中占主导地位。
(责任编辑:DF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