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商标注册-“地标”如何“点石成金”-标哩哩商标注册

阅读:211 2019-05-13 20:10:07

这是一张张闪亮的安庆名片:岳西翠兰、怀宁贡糕、天柱山瓜蒌子、太湖六白猪、大观绿豆糕、望江挑花等11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8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闪耀在全国舞台,代表着安庆质量、安庆特色。

这是一把把脱贫致富的“金色钥匙”:在岳西,茶叶为该县在全省率先脱贫摘帽“助了一臂之力”;在太湖,3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助其获得2018年安徽省畜牧业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帮助全县数千贫困户脱贫致富;在安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带动上下游企业近千家,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钥匙”。

地理标志是保护特定地区产品的特性、声誉和其他特征的重要知识产权,被誉为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农业结构调整的“加速器”和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我市自2013年开始大力实施“品牌兴农”、“地表富农”战略,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使用和保护工作。

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8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件,分别居全省第二位和第三位。

岳西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岳西翠兰”是全国驰名茶叶品牌,2008年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多年来,当地政府发挥生态优势和品牌效应,将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大产业,多措并举,倾力打造,实现了茶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双丰收。

岳西已成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农业(茶叶)标准化示范县。

瓦塘是岳西县菖蒲镇菖蒲村的一个村民组,这里背依一脉青山,奔腾不息的天仙河环绕而过。

走进瓦塘,只见田地里全是一垄垄修剪得平平整整的茶树。

只有22户92人的瓦塘现有茶园250余亩,人均茶叶收入在4000元以上。

“是茶叶改变了瓦塘人的命运!”上世纪八十年代,瓦塘是有名的贫困组,有民谣为证:“瓦塘无水种粮,村民缺钱盖房,萝卜山芋当干粮,养女不嫁瓦塘郎。

”瓦塘虽临水而居,但稻田却严重缺水,当年靠柴油机抽水排灌站灌溉,成本很大,十年就有九年欠收。

1985年,当地政府根据瓦塘的土壤气候条件,决定把茶叶作为此地农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在全县率先打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将稻田连同旱地改为高标准茶园,并办起了茶厂。

通过多年来的培育发展,瓦塘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专业组。

茶叶成了村民致富增收的“绿色银行”,如今,家家户户均盖了楼房,本地闺女也不愿外嫁了。

在岳西,像瓦塘这样的茶叶专业组、专业村比比皆是。

很多农户因茶致富,不少乡镇因茶跃居全县先进行列。

瓦塘所在的菖蒲镇,建有省级现代农业(茶叶)示范区,辖12个行政村,有茶园面积2万亩。

全镇90%农户以种茶为主,户均茶叶收入2万元,19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茶叶生产,6600人通过茶产业实现脱贫,2018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10元,高出全县20.99%。

“岳西有24个乡镇,180多个村、社区,全都种植茶叶。

”岳西县茶叶局副局长蒋本勤告诉记者,全县现有茶园17.18万亩,综合产值16.72亿元。

茶叶已成为岳西县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岳西农业最大的特色与支柱产业。

茶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商标品牌战略起了“助推器”的作用。

过去,岳西茶叶没有品牌,生产的炒青、黄大茶很难销售出去。

“岳西翠兰”1985年成功创牌成为全国新名茶后,岳西茶叶发展进入新天地,翠兰产品逐步打入安庆、合肥、南京市场。

2008年,“岳西翠兰”注册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岳西翠兰”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茶业规模效益大幅增长。

从2013年至今,全县茶园面积从15.15万亩扩大到17.18万亩,年产干茶由4000吨提高到5655吨,一产产值由3.1亿元增加到6.64亿元。

同时带动了100多家冷藏、深加工、销售企业的发展,各类从业人员达12000多人,户均增收近万元。

2018年,“岳西翠兰”品牌价值已达18.21亿元。

此外,茶产业发展还带动了旅游业发展。

目前,全县已开发千年古寺石佛寺、千年古茶园香炉冲、大别山自行车现代茶叶标准示范园骑行基地等茶乡旅游景点,形成了一批观光、休闲、体验、养生、食宿一条龙的茶旅结合示范区。

2017年岳西“茶业+休闲农业”入选“一县一业”全国农产品加工发展典型和全国茶乡旅游特色示范区。

品牌增效助推产业做大做强 “太湖六白猪”,即安庆六白猪,起源于22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太湖流域,其全身黑毛,因前额、尾端、四肢下部呈白色而得名,是国家珍稀畜禽保护品种,一度濒临灭绝。

2006年,程其发在太湖县境内收集存量极其稀少的安庆六白猪共计37头,第二年成立公司,开始创建安庆六白猪生态养殖基地,在老家晋熙镇程岭村海拔700余米的高山上,延续“土法”养猪。

2014年,“太湖六白猪”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给公司带来了很好的效益。

”程其发说,现在猪肉卖50~60元/斤,较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前溢价15%~20%,且销量每年都在以30%~40%的速度递增;现在的存栏生猪接近2万头,较注册前新增了6000头;基地面积也扩大至1300余亩,现已形成青饲料种植加工、生态养殖(含保种)、产品精深加工销售、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开发有机肥料等上、下游完整的产业链,并利用体验式营销打造观光农业,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年利润达1000多万元。

在尝到了“地标”带来的甜头后,程其发又将目光投向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我们正在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块‘金字招牌’会给公司带来更大效益。

” 同样因“地标”飞升为大产业的,还有“太湖小黄花鸡”。

小黄花鸡是大别山余脉独有的一种原始鸡种,多为散户分散养殖。

2009年,太湖人宋贤锋在牛镇镇承包林场,发展油茶和苗木种植,后因除草成本太高,在林间散养了一些本地的土鸡,效果很好,两三年后,土鸡成了公司的主产业。

他开始逐步扩大规模,并利用互联网来销售土鸡及鸡蛋,现存栏“太湖小黄花鸡”100万羽,年产值1亿元。

2017年,“太湖小黄花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其还成为了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我们将‘太湖小黄花鸡’作为公用品牌,农户加盟成为会员后,均可免费使用。

农户养殖的土鸡打上‘太湖小黄花鸡’的商标,一只老母鸡能卖100元,较之前溢价40%~50%;鸡蛋能卖12元/斤,较之前涨了40%。

”宋贤锋介绍,公司采取“保姆式”和“扶智式”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自养模式、委托代养模式、集体经济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带动全县数千户农户从事土鸡养殖,户均增收约2万元。

如今,“太湖小黄花鸡”已成为太湖县一张名片,全县小黄花鸡年产值达5~6亿元。

太湖县拥有“太湖六白猪”、“太湖小黄花鸡”、“太湖黄牛”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皆为畜牧业,而太湖正是畜牧业大县,全县共有畜牧类及相关产品有效注册商标224件,畜牧养殖及相关产业总产值近40亿元,2018年,太湖县被认定为安徽省畜牧业专业商标品牌基地。

成为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能有效推动太湖畜牧业发展,大幅提升产业规模、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品牌荟萃的规模经济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品牌化发展。

“打响一个品牌、带动一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地标“点石成金”,壮产业,拔穷根,形成了独特的“地标扶贫”模式。

而大树之下必有沃土。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调研员李季丹介绍,早在2013年10月,我市就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大力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推进商标富农强市战略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要按照“一村一特色、一乡多品牌”的要求,培育农产品地理标志。

市政府对地理标志培育工作开展成绩显著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对核准注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市财政每件给予20万元的奖励(2013年以前奖励标准为5万元),奖励资金额度全省居高。

2013年以来全市已兑现农产品地理标志奖励资金650万元,有效发挥了政府对知识产权创新创造的引领作用,起到了财政资金激励发展“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

(责任编辑:DF378)。

相关文章
{{ v.title }}
{{ v.description||(cleanHtml(v.content)).substr(0,100)+'···' }}
你可能感兴趣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商标

{{ v.name }}

{{ v.cls }}类

立即购买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