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迈瑞医疗绝对没有想到,自己最新一次在公众面前的登场竟会以此种形式。
稍早一些时候,积怨已久的理邦仪器和迈瑞医疗专利纠纷案在4月19日尘埃落定,迈瑞医疗败诉,被判停止侵权并赔偿600万元。
“董秘损散户”事件发生后,也有人为迈瑞医疗辩解称,“在被这董秘出格的言论吸引之后,创业板的老股民不一会儿就会发现:年赚37亿、净经营现金流40亿、分红12亿的迈瑞医疗,在创业板屈指可数,如果这样的企业都不是好企业,那A股还能买啥呢?” 让股民爱恨交加的迈瑞医疗在坊间素有“医疗器械界小华为”之称,发展路径确实与同时期诞生的深圳“老乡”华为有些类似:起初通过做代理赚差价积累第一桶金,在进口依赖背景下,坚持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以“农村包围城市”打开市场,站稳脚跟后走出国门。
不过,由于前期粗放的研发模式,加之医疗器械行业的特殊性,迈瑞医疗从成立以来就伴随不断的专利诉讼,且屡次在诉讼中败阵;另一方面,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迈瑞医疗通过国内外并购扩展边界,在丰富市场和产品线的同时,也埋下了高负债和高商誉的风险。
并购凶猛 业内人将迈瑞医疗的生意经总结为“代理销售+自主研发+国际化+国内国际并购”的套路,对迈瑞医疗来说,内生式的研发和外生式的并购这两条“腿”都很重要,自主研发让迈瑞站稳脚跟,而持续并购得以像高端产品、市场拓展。
并购之路要追溯到2008年,迈瑞以2.0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Datascope公司的生命信息监护业务,创办于1964年的Datascope在美国监护仪市场名列3、4位,仅次于GE、飞利浦等巨头,收购后,迈瑞在美国300床以下中小医院监护市场占据50%市场份额,另外借助Datascope的原有渠道,迈瑞不仅可以销售监护仪,还可以销售超声等其他产品。
除此之外,并购Zonare(ZONARE Medical Systems,Inc)也是比较成功的案例。
2013年6月,经过3年洽谈,迈瑞才斥资1.05亿美元如愿将在美国超声诊断系统排名第五的生产企业ZONARE(ZONARE Medical Systems,Inc)纳入麾下,此举也成为迈瑞进军高端超声诊断市场的里程碑动作。
ZONARE买得不亏,在2018年芝加哥RSNA展览会上,ZONARE还推出了与目前常见超声系统不同的的超声设备z.one。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2014年的6年间,迈瑞医疗先后并购12家公司。
如今,迈瑞的产品主要覆盖三大领域: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以及医学影像。
而这三大产品线,包括监护仪,医疗影像等产品很多都是通过并购而来。
在GE医疗、飞利浦和西门子三大巨头占据了全球高端超声市场65%以上的市场份额的情况下,迈瑞医疗在经过一系列并购之后,也有了一丝分庭抗礼之势。
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曾表示,迈瑞将长期专注于临床医疗业务,其收购逻辑主要从两方面考虑:国外收购主要以“获得较高的专利技术”为出发点,而国外收购的主要目的为扩充产品线。
代理与模仿基因 经过一系列并购的迈瑞医疗,进一步改写了自己靠代理、模仿起家的基因。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医疗器械技术水平十分落后,国外医疗器械几乎占据了国内市场90%的份额,加重了普通百姓看病的负担。
迈瑞医疗瞅准了其中的市场需求,最初从代理西门子、CSI、日立、惠普等国外知名品牌的监护产品起步。
资料显示,深圳迈瑞成立于1991年,主要研发和经营监护仪、诊断仪器及试剂、影像设备等三大类产品,最初由徐航、李西廷、成明和三人创办,他们分别毕业于清华、中科大、上海交大。
创立迈瑞之前,三人都在安科医疗(该公司是由中国科学院与美国Nasdaq上市公司Analogic于1986 年合资成立的中国最早的高科技医疗器械公司)共事。
当时国内企业基本上都是香港公司的二级代理,日子并不难过,“初生牛犊”的迈瑞医疗马上就受到碾压。
公司成立那一年,迈瑞第一次去北京参加展览会,当时医疗器械行业很有名的一家代理商,在会上签了800万元的合同,而迈瑞只拿到了36万元。
在后来接受采访时,创始人之一的徐航提到,他当时在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做到800万? 在这个过程中,迈瑞意识到自主开发产品的重要性,毕竟创业初的迈瑞无法在资金实力上与香港代理公司抗衡,而且国外公司对国内客户的响应速度实在过慢,“有一次监护仪坏了,向国外公司订购必需的备件,结果两个月后才拿到,而且价格贵得难以置信。
”徐航曾说起某次不愉快的经历。
但真正促使迈瑞放弃代理,专心自主研发则是1997年华登国际投资的介入。
华登的进入给迈瑞带来了战略理念的改变,更重要的是200万美元投资让资金链告急的迈瑞得以喘息的机会。
最初,迈瑞研发产品的方式“简单粗暴”,他们把市场上成熟的产品买回来,自己摸索,通过购买配件成功把产品组装出来,而这种模仿,也是彼时毫无根基的中国医疗器械厂商采取的一贯套路。
这样的模式见效极快:当年度,迈瑞的销售额达到了1个亿,代理产品与自主研发产品各占一半;次年,一款名为PM9000的监护仪投入市场,取得巨大反响,这也成为了迈瑞的代表性产品;两年后,迈瑞自主研发产品销售达到1个亿。
时代财经梳理数据发现,2016-2018年迈瑞医疗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0.89亿元和11.32亿元、14.20亿元,分别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2.06%、10.13%和10.33%,在医药上市公司中,其研发投入仅次于恒瑞医药、复星医药。
隐患重重 但是,最初采取的“简单粗暴”的研发模式,加之医疗器械行业涉及到机械、电子、通信、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一类产品上构成专利侵权或技术近似的可能性比较大,医疗器械厂商牵扯出的知识产权纠纷一直居高不下,迈瑞医疗也不例外。
迈瑞官网数据显示,2006年-2017年间,迈瑞专利总申请量超过2900项,19%为美国发明专利。
而天眼查数据则显示,迈瑞医疗有83条法律诉讼,其中有33起专利侵权,7起知识产权侵权,3起不正当竞争纠纷。
据时代财经了解,迈瑞在成立初就被“老东家”安科起诉,指责其侵犯其商业秘密和专利技术,之后,迈瑞还曾陷入与美国马西莫公司、科曼公司、理邦仪器、西门子等多家公司的专利纠纷中。
尽管巨额资金和行业巨头的加持,但创新仍非易事。
有行业人士指出,一般来说,超过95%的“创新”都会倒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而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耗时久、花费巨,成功率还低于5%,比如可降解支架,尽管雅培、波科等心血管巨头们前赴后继地投入研究,历经十几年,却依旧没逃过产品上市后黯然退场的命运。
2016年、2017年,迈瑞负债率曾高达64.54%、53.91%,去年回落至29.82%。
迈瑞方面对此解释称,这主要系公司此前募资偿还债款所致,公司去年上市以59.34亿元创下创业板最高募资纪录,其中18亿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
另外,迅猛的并购也带来高商誉的风险。
迈瑞医疗商誉的形成主要集中在2011年至2014年,这期间公司收购也最为密集,而近3年间,公司商誉账面价值13亿元左右,去年,因商誉过高,迈瑞不得不主动终止中小板上市申请,转投创业板。
对于未来是否会并购的问题,迈瑞医疗方面曾透露未来3-5年内,迈瑞医疗还是会坚持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增强技术、资源整合实力,以自身发展为主。
渠道为王的风险 比研发的高投入更为瞩目的,是迈瑞医疗高企的市场销售费用。
迈瑞医疗的三位创始人李西廷、徐航、成明和同出身于医械“黄埔军校”安科,他们非常清楚,在医疗器械领域,销售与产品同样重要,甚至可能更为重要。
从迈瑞医疗子公司的分布来看,迈瑞17家境内子公司10家主要为销售公司,境外40家公司多达38家以销售公司为主。
根据资料,迈瑞医疗2017财年销售费用27.268亿元,销售费用率达到24%,远高于A股医疗器械平均销售费率14.7%和中位数销售费率16.05%。
2015和2016年,销售费用分别为21.76亿元、24.00亿元。
2017年,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高达99.67%,综合毛利率仅为67.03%。
高投入的销售费用也为迈瑞医疗带来了现实回报,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市场,迈瑞医疗的表现的确亮眼。
迈瑞医疗的解释是,公司主营业务跨境销售费率较高所致。
然而业内人士认为,这样高企的销售费用,通常与销售返点的行为有关。
迈瑞医疗经销商涉及不正当竞争及贿赂的诉讼也印证了这一点。
2017年6月,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了杭州洋溢贸易有限公司温州办事处负责人杨文涛行贿二审刑事判决书。
在判决书中,杨文涛作为迈瑞医疗等公司的代理商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同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书,上海为一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因为带有强迫性质的出售迈瑞医疗产品而涉嫌不正当竞争被处罚。
进入5月以来,接连曝光的医生“吃回扣”事件让医疗腐败再次成为焦点,医药及医疗器械公司高企的销售费用亦令外界质疑。
迈瑞医疗快速拓展市场的方式是否可持续,用李西廷的话来说,“最后看谁是赢家”吧。
(责任编辑:DF381)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