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刺激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听觉障碍患者的听觉功能。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数量高达2780万,且我国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大约有1‰-3‰患有先天性耳聋,若以我国每年出生有1000万新生儿计算的话,那么我国每年大约有1-3万名新生儿患有先天性耳聋。
另外还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3万-5万名幼儿在2-4岁时开始出现听力问题。
虽然我国具有庞大的聋儿人群,实际上能够获得植入人工耳蜗的听力损失儿童却很少。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球人工耳蜗植入术者已超过60万例,而我国仅超过5万例,占比为8.3%,原因在于人工耳蜗技术要求较高,长期以来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上,进口产品价格高昂导致大部分普通中国听障家庭都望而却步。
虽然我国人工耳蜗研制起步落后于国外,但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 海南海药(000566)5月27日晚间发布公告,公司子公司力声特取得人工耳蜗植入体医疗器械注册证,力声特新一代人工耳蜗是在REZ-I型人工耳蜗基础上,通过技术改进和创新推出的全新产品。
其采用汉语言语处理编码策略,对比国外人工耳蜗产品的创新点是更适合汉语声调语言,可以分辨四声。
据介绍,海南海药人工耳蜗产品掌握了核心的植入芯片技术,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
公开资料显示,相比助听器的应用人群,人工耳蜗针对的是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即戴助听器无效或效果不佳者。
海南海药力声特总经理孙增军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上述患者耳毛细胞全部消失或大部分消失了,但尚存残余听神经。
事实上,对于助听器佩戴无效或效果不佳的病人,均可以植入人工耳蜗。
孙增军分析,中国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739万人,即使只有500万人植入人工耳蜗预测,根据每套人工耳蜗10万元的价格估算,市场潜在规模也高达5000亿元。
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导致的老年性聋的增多,人工耳蜗植入适应症的扩大,人工耳蜗市场前景广阔。
海南海药新一代国产人工耳蜗在产品性能上获得了进一步提升,完全可以国产替代进口,除了产品价格是进口产品的1/2,而且后续维护价格也是进口1/2,可以让中国老百姓买的起用的起。
海南海药为研制国产人工耳蜗,自2012年以来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医疗资源。
这其中既包括海药大健康、海南海药医院、海药互联网医疗资源,也包括公司运营方面的支持。
力声特自2004年成立15年来, 100多名员工坚持不懈地研发国产人工耳蜗,累计投入6亿元多资金,用于人工耳蜗的技术开发、工艺研究、临床试验、产业化等工作。
孙增军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人工耳蜗整个产品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的技术,包括电子、信号处理、集成电路、医学、听力学、化学、材料学、精密机械等方面,所以研发团队也网罗了各个专业的人才。
另外,医学方面的技术支持来自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在医学临床、电生理实验、听力方面等,我们的产品研发一直得到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支持。
海南海药新一代人工耳蜗的研发成功,意义更为重大。
海南海药最新的人工耳蜗产品,在最核心的植入芯片技术方面,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
孙增军介绍,此前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掌握人工耳蜗植入芯片技术,专利拥有者为澳大利亚的的Cochlear公司,还有美国的AB公司,奥地利的MED-EL公司。
孙增军表示,海南海药人工耳蜗的核心部件,包括植入芯片都是自主研发,大部分在国内加工完成。
孙增军认为 ,人工耳蜗国产化替代,一方面可以掌握高端医疗器械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避免受制于人。
另一方面可以带动相关高端医疗器械技术提升,树立民族品牌,进而走出国门为全世界范围内的耳聋病人服务。
对于力声特未来的发展方向,孙增军表示,未来首先要立足高端医疗器械,引进人才,提升团队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水平,不断推出技术优良、性能可靠的新产品。
“与此同时,公司还将践行上市公司层面的战略布局,打造上市公司未来最具成长性的板块。
同时,在自身发展之余,也会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帮助更多贫困听障人群回归有声世界。
” (责任编辑:DF358)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