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格力电器(000651.SZ)和美的集团(000333.SZ)位列国内白电三巨头之列,2018年同属营收2000亿的俱乐部。
目前市值也都超过3000亿元。
但2018年报透露出,这两家企业已走上了自主研发和并购扩张两条不同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历史的分岔路口出现在2016年。
如果再往远些看,变化在2012年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和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先后接棒时便已发生。
而回溯中国企业改革开放发展的数十年的历史洪流,或许天生的不同基因决定了两家赛道基本相同的企业注定走上不同发展路径。
但近期格力集团的股份转让,也意味着在扩大盘子的总目标下,一切皆有可能。
商誉的差距:291亿与5180万 今年年初,A股连续爆出多起商誉减值引发业绩爆雷事件后,商誉成为外界关注的财报数据。
2018年报中,两家企业的商誉数字差额巨大。
当期美的集团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商誉金额为人民币291亿元,而格力电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商誉则仅有约5180万元,约是美的的0.18%。
美的2018年财报显示,291亿元的商誉中包括收购德国KUKA集团业务产生的223.3亿元商誉,以及收购东芝白电业务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oration(以下简称“TLSC”)产生的28.82亿元商誉。
而格力电器的商誉则来自于对晶弘电器的收购。
财报显示,2018年格力全力收购了合肥晶弘电器有限公司,当年9月30日完成股权交割。
产生商誉为5180.4万元。
晶弘电器此前是北京盛世恒兴格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后者是格力电器的全国代理。
商誉差距如此巨大的分水岭发生在2016年。
2016年是美的集团的跨国并购年。
除了以292亿元收购德国机器人库卡公司“惊动”两国总理外,2016年6月,美的还以约4.73亿美元收购TLSC80.1%的股权。
当月,美的集团还宣布收购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Clivet 80%的股权。
而格力电器在2016年则遭遇收购银隆滑铁卢。
那时候董明珠和魏银仓还没有闹掰。
二人曾多次携手向外界讲解钛酸锂电池的优势,同时为银隆的业绩许下了高回报承诺。
但2016年11月,在中小股东和机构的联手反对下,格力电器宣布终止对珠海银隆的收购。
当时外界多认为董明珠“造车梦碎”。
董明珠当时在股东大会上的发言也被认为是对中小股东的“发飙”。
而2016年对格力更大的意义则在于,尽管此前已经涉足手机等领域,但董明珠在当年7月首次对外明确宣布格力进入多元化转型时代。
变化发生前,两个关键节点 2016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变化集中爆发?2015年的行业大背景是诱因之一。
在董明珠力主格力走向多元化的前一年,也就是2015年,格力电器营收从前一年的1400亿下滑到977亿元。
当期其空调业务实现营收837.17亿元,同比下滑近30%。
当然,2015年空调行业的惨淡也影响到了美的。
2015年美的集团营业总收入同比下滑2.28%至1384.4亿元。
其中空调及零部件产品业务录得营业收入约64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1.3%。
从表面上看,空调业务波动对业绩的影响,让两家企业的多元化更为迫切。
但如果要追溯2016年大变局的深层次原因,还得往前翻到2012年,看到两大巨头更早的变化。
这一年,两家企业都经历了一场对未来有决定性影响的新旧交替变革。
2012年5月,董明珠从退休的朱江洪手中接过格力电器董事长一职,开始了自己对格力的独立掌舵。
2012年8月,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卸任美的集团董事长,由加入美的20年的少将方洪波接任。
在两人接棒时,格力电器2012年营收刚迈过千亿门槛,同比增长近20%。
当时还未整体上市的美的电器2012年营收为680亿元,同比下滑26.89%。
可以说,当传统主营家电业务的利润增长空间不在,两人都面临着如何带领企业继续前进的问题。
扩大盘子成为他们共同的选择。
先看格力,朱董配时期,朱江洪力主格力坚守空调主业。
但仅靠空调显然无法完成董明珠新上任时喊出的五年两千亿目标。
在试图收购银隆前,格力的多元化主要围绕家电赛道,曾试水冰洗、厨电小家电以及手机、智能装备等。
但家电赛道的多元化无法形成更大的营收支撑。
她在2016年10月举行的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解释为何要收购珠海银隆时曾称,格力电器当时的净利润在13%左右,“再有增长空间也不大了,是神仙也没办法,必须要扩张。
” 而反观美的,在将日电、物流等业务装入上市公司后,扩大盘子的美的集团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1210亿元,这个数字也是去年美的电器营收的近两倍。
当期美的还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73亿元,同比增长38%。
有业内人士认为,相较美的,有国资大股东背景的格力战略更为保守,也受到更多掣肘。
目前格力电器的滚动市盈率(TTM)为11.97,美的集团则为为15.53。
路线分叉:并购还是自主? 一边是收购受阻,一边是狂飙突进的全球并购。
2016年后,除了外界已经习以为常的专利互诉外,两家企业掌舵人的“口水仗”范围还上升到了对企业发展路径的“三观”探讨。
2017年方洪波在广州财富全球论坛上曾明确表示,未来依然会通过并购实现全球化经营。
“2017年3月董明珠则曾对《华夏时报》等媒体记者表示:”我手下人曾经跟我讲,我们快一点,快速实现智能装备的壮大,唯一的选择就是买别人核心部件。
我说我们宁可慢,也要实现自主创新,自主研发。
多位业内人士在与记者交流时都表示,海外并购与自主研发本身并不矛盾。
而从财报来看,两家企业披露的研发投入占比相差不大。
从2018年年报披露的研发投入来看,美的集团当期研发投入为98.1亿元,比格力电器的72.68亿元高出25.42亿元。
不过,从投入占比看相差并不明显,美的集团当期研发投入占营业总成本的3.78%,格力的这一比例为3.63%。
这两条路径并没有孰好孰坏之分。
并购虽快,也意味更多磨合。
以为美的带来最大商誉的库卡为例,并购库卡让美的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实力大增。
但库卡2018年营收为32亿欧元,同比下降6.8%,而税后净利润1660万欧元则同比下跌81.2%。
原库卡CEO蒂尔·罗伊特(TillReuter)也在2018年12月提前卸任。
而一直强调自主研发的格力则开始参与到并购当中。
2018年12月,格力电器发布公告宣布董事会通过了其拟斥资30亿元参与闻泰科技(600745.SH)收购安世半导体的议案。
5月22日,格力集团方面还曾表示,格力电器混改的意义之一是通过公开征集战略投资者为格力电器引入有效战略资源,进一步激发格力电器的活力和内生动力。
两家企业眼下还面临着继续做大盘子的“刚需”。
2018年何享健曾喊出了未来美的冲击营收5000亿和市值5000亿的口号。
而董明珠则为格力电器立下了2023年实现6000亿的营收目标。
一切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DF120)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