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乡里古事 旧版《沙河县志》记载,沙河县治“明初屡罹水患,弘治四年(1491),知县葛祯暂迁于西山小屯,十八年(1505)仍还旧地(今沙河城镇政府驻地)”。
考历代《沙河县志》,“西山小屯”当为今中太行东麓沙河市新城镇政府驻地新城村。
笔者退休后,业余时间做传统村落田野调查,有机会走进新城,由此展开一段与历史的对话—— 沙河县衙迁新城 未到新城,先读新城。
新城镇位于沙河市中部太行山前丘陵与冀南平原相接处。
京广铁路支线褡(裢)午(汲)铁路和宽阔笔直的329省道横贯东西;新(武)武(安)干线像大写的“丁”字从镇境中段向南延伸;新建成的热电厂、南水北调渠道、拔地而起的高楼、琳琅满目的商店,这里的一切都尽情展示着一座现代化新型美丽小镇正在中太行东麓强劲崛起,彰显着勃勃生机。
据多部古代《沙河县志》记载,沙河县治所从明朝弘治四年(1491)迁小屯,将小屯更名为“新城”,弘治十八年(1505)“复迁旧址”(今沙河城镇政府驻地),前后历时十四载。
期间有王让、张璠、王玺、许璋、路惠等五任知县先后在新城“县衙”度过各自七品芝麻官的政治生涯。
历史长河中的十八年,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
在明代至今跨越410多年后的今天,我还能从这片土地上寻觅到古代县衙的蛛丝马迹吗? 牵着一缕白云,掬着一溪绿水,几经踯躅,我怀着一腔幽思,迈进新城镇的大街小巷。
徒步田塍溪畔,笔者经过苦苦寻觅来到明朝弘治年间创建的迎恩寺。
当年的佛教寺庙早已不在,村民指认的迎恩寺遗址已被时光打磨成一片碧绿葱郁的麦田。
徜徉新城街头,两侧多为清代或民国早期建筑物;仄仄的小巷深处,依稀可见一片片青砖瓦舍在阳光的映照下,反射出慵懒闲适的光影。
摇摇欲坠的残墙断壁、龇牙咧嘴的木质门窗、被几辈庄稼人鞋底踩磨得锃光发亮的石阶,似乎争前恐后印证着新城村曾经的辉煌。
粗大槐树穹枝盘绕,枝干伸出破败院墙,茂密绿叶遮天蔽日,分明显示着扎根泥土的草木不甘被遗弃的沉沦,穿越时空向卑微命运抗争的顽强活力。
主街道南段有一幢古色古香旧居,门楣悬挂清朝雍正拾叁年(1735)顺德府官员馈赠当年院主人的“圣世纯良”匾,字迹隽秀,真真切切印证着清王朝统治时代新城村地灵人杰的现象。
环绕新城周边的几个村子,一如既往洋溢着古代沙河县治所民居的恢弘与气派。
距新城村西南约五里之遥的白错村,清朝道光武进士、朝廷侍卫、山东曹州镇总兵郝上庠创建的提督府,规模宏伟,设计壮观,高大宽厚的青砖墙体、光洁平整的门阶、伸出屋檐的卷棚抱厦、粗大结实的廊柱、镂花精美的门窗、典雅奢华的居室,尽显清朝廷“从一品武官”的尊贵与威严。
提督府对面是清代修建的戏楼,四根粗硕木柱支撑着双层卷棚罩瓦顶,榫卯结构梁、檩、椽接缝间纠结着数百年的岁月沧桑。
与新城村为邻的三王村药王庙供祀药神扁鹊,庙内遗存数块明清重修庙宇碑和经幢,各自用金石语言讲述着新城镇昨天的故事。
小屯桥村的石桥,青石券拱,造型别致,桥下流水叮咚传响,像一把古筝一年四季弹奏着亘古不变的大自然曲调。
还有唐代千佛寺、华藏寺,元代圆通寺,明代山神庙、白龙庙等。
一块块遗存古碑,无一不在用翔实文字描述着新城镇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灿烂。
哦,新城镇,未曾走进你,已经感知你;当我走近你,触摸你的一刹那,从心底便爱上了承载你身上的厚重人文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
我深深地被你的魅力吸引了! 精美石头会唱歌 大自然的神奇一旦被巨人慧眼发现,必然惊呆世界。
新城镇境河岔纵横,碧水长流,杨柳依依,鹧鸪啼啭。
徜徉阳春三月的新城,不由让人顿生置身太行丘陵,疑入江南水乡之感。
发源于太行脚下的养儿河流经白错、新章、河头、台上等村,逶迤南去,汇入武安市境北峭河;柳沟河从大沙河南岸十里亭镇流入三王村、后河,一路东去,穿王庄、过店上、荡冯村,涌北掌,折而向东,流入赞善办事处境后向北汇入大沙河。
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潜行于小屯桥村西芦苇荡,与新章河交汇后流入洺河。
就在这些纵横交错的古河道上,二十世纪初一位世界顶尖级地质学家曾来过这里。
据史志记载,1921年,一位名叫李四光的留法学生,刚回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不久,莅临新城一带搞地质调查,石破天惊,在白错村附近古河道发现华北挽近冰川遗迹。
次年,当李四光在英国伦敦《地质杂志》发表论文后,震惊了世界地质科学家,把新城一带地貌命名为“白错盆地”。
新城镇境华北挽近冰川遗迹的发现,堵住了外国专家长期以来罔论中国不可能出现第四系冰川的喋喋不休嘴巴,圆了一位青年科学家探索中国“冰川”史的世纪梦,开启了中国冰川史研究先河,一颗地质新星从新城这片土地上冉冉升起,照亮了世界东方。
新城镇境不仅有惊世的冰川石,还有载入史册的煤、铁、石灰石、石磨石、瓷土等优质资源。
镇境南部有座黄磨山,盛产磨石,质白如雪,坚硬似铁,是锻造石磨、石碾的上乘石材。
抗日战争年代,黄磨山下的台上村和河头村创建抗日石匠队,用铁锤和钢钻支援八路军游击队和区干队,在破坏敌人碉堡、拆毁敌人侵占的桥梁等战斗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1948年土地革命,河头村成立石匠合作社,被树立为全县典型,他们制造的石磨远销河南、山东、天津等地,为恢复战后农村经济作出贡献。
新城镇瓷土储量丰富,品质上乘。
1996年,专家刘林朝开发研制的绢云母造纸瓷土获国家专利,产品畅销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
纸上谈兵说战事 说起新城镇武术,我只能是纸上谈兵,或者搬出金石论战事。
现存三王村申氏祠堂清朝雍正十年(1733)《申姓谱系碑》、清朝嘉庆二十五年(1820)重修申氏祠堂碑和清朝宣统三年(1911)申姓祖茔碑等,都用金石载体记录着元末明初曰璟丞相的悲壮故事。
综合碑记,申姓始祖曰璟,生有十八位儿子,原居山西潞州,元末遭兵乱。
曰老丞相将铜釜摔成十八片分送儿子,改曰姓为申姓,让儿子们各携釜片四散逃生。
随后,曰老丞相翻越太行,避居沙河,繁衍后裔。
此段历史似乎可以作为新城镇元末明初刀光剑影的佐证。
明清时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城镇几乎村村建有拳坊,聘请拳师传授少林拳、六合拳、梅花拳、红拳、太极拳等。
拳坊的大量涌现,培养出大批出类拔萃武术名人。
清朝道光年间,白错村郝上庠始创郝家拳。
几番校场比武,考中武进士,钦赐御前侍卫,官至山东曹州镇总兵。
是时,白错村还先后出过郝占魁、郝玉庆两名武举;西冯村周敬德考中武举、周清湖考中文举。
清朝咸丰七年(1857),捻军占领西冯村白龙山,打家劫舍,骚扰乡里。
当地武术名家魏清元、魏发祥等七壮士为保卫家园与捻军展开血与火的拼杀,斩杀捻军数十人,激战到最后,终因寡不敌众,魏清元等七壮士全部被捻兵斩杀,鲜血染红了山石(见民国《沙河县志》)。
壮士鲜血浇灌出新城镇的尚武之花。
北伐战争期间,白错村多人考入黄铺军校,为北伐革命奉献着文韬武略。
抗日战争年代,白错村郝寿明在延安担任八路军武术教官,一次跟随八路军撤离枣园路上,王震司令员发现装有机密文件的公文包丢在了房东家。
郝寿明主动请缨,只身返回枣园,经过弧胆血战,从敌人虎口抢出公文包,交给了王震司令员。
这件事在八路军中传为佳话。
还有解放战争时期的郝俊小身怀武功绝技,被朱德总司令挑选为贴身警卫员。
1937年,侵华日军将战火燃烧到太行山东麓。
同年9月,八路军一二九师西出太行,奋起抗日。
1938年,日伪皇协军旅长高德林率兵侵占公司窑,司令部驻扎三王村。
在共产党八路军领导下,新城镇数百名武术骨干秘密参加游击队(组),与日伪匪展开浴血奋战。
1945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十七),盘踞武安县峭河村的大土匪杨四的残酷杀害南掌游击队13名成员和数名无辜群众,造成骇人听闻的“南掌村惨案”。
1945年9月,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带领下,八路军和新城人民同仇敌忾,一举攻下日伪皇协军高德林长期盘踞的三王村公司窑据点和西冯村据点,为沙河县解放吹响了激昂的进军号。
新城镇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镇,更是沙河市抗日战争文化纪念地。
从1945年至1949年全国解放,新城、三王村、后河等村一直是中共沙河县委和沙河县政府驻地。
中共沙河县委和沙河县政府在这里领导全县人民夺取政权、进行土地革命。
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成立沙河县人民政府时,才将县治所搬迁沙河城。
(责任编辑:DF118)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