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商标注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河北围场:实现乡村发展新突破-标哩哩商标注册

阅读:179 2019-06-27 20:10: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为全面掌握河北省围场县农业农村工作现状,梳理出更具针对性的乡村振兴对策,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实地考察、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了解全县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在认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举措和建议。

坚持改革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围场县是农业大县,农村面积大,现有行政村312个,自然村2747个,其中50户以下的自然村1812个、50户~100户的自然村701个、100户以上自然村234个,城镇化率41.5%。

农业人口多,共425481人,占总人口的78.21%,农业经济比重大。

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乡村振兴,是围场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重要基础,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贫不返贫的重要保障。

围场县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现状呈现如下特点: 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坚持以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以马铃薯、蔬菜为主导,以畜牧、中药材、林果为补充的“2+3”产业体系。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67.61万亩,粮食总产量45.8万吨,总产值35.2亿元。

“2+3”产业体系中,马铃薯、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75万亩和30万亩,总产量分别达到165万吨和90万吨。

创建部级肉牛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市级标准化示范场15个,规模养殖场总量达到326个,规模化养殖率达到80%以上,畜禽饲养量达到610万头(只)以上,预期产值可实现32.6亿元以上。

中药材种植面积13.7万亩,总产量2.7万吨。

经济林面积达到190万亩,年产干鲜果品33万吨。

二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电子商务、休闲乡村旅游等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0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43家,各类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100家。

三是产品品质不断提升。

大力发展以富硒、富锌为主的功能农业,推广水肥药一体化种植16万亩,富硒(富锌)马铃薯、胡萝卜3.5万亩,全县“三品”基地认证面积达到32万亩,创建河北省著名商标12个,27个农业单品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9个产品获得河北省优质产品称号,“围场马铃薯、胡萝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农村改革创新积极推进。

一是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基本完成,数据入库承包地面积136.51万亩,土地承包合同完善率和登记簿建立率均达到96%以上。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制定出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方案》,9个试点村改革工作启动推进。

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强化。

与中国农大、河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合力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5个,发展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4家,建设各类科技示范园区51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6个,成功引进培育新品种256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

三是科技推广普及力度不断加大。

2018年,举办特色花卉种植、疫病防治、养殖新技术等专项培训班36期,培训农民1.1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400人。

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坚持以生态建设统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水、电、路、讯“四网重构”战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双提升。

一是生态条件不断改善。

“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9.66万亩,草场治理18.79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8.8%,草原植被覆盖率达73%。

聚焦农业面源污染,建成农药减量增效量化示范基地5个,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率同比均降低2.5个百分点。

二是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水网建设上,全县共有机井5347眼,有效使用率约为80%;农田有效灌溉耕地面积33.95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20.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48%。

电网建设上,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任务,农村电网可靠率达99.7%,户均配变容量0.97千伏安。

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三基建设”不断夯实。

以“党旗红·产业强·乡风美·共同富”主题活动为引领,实施党建提升工程,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105个,社会组织党组织19个,党组织覆盖率分别为91.8%和100%。

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47.4岁、村书记平均年龄46.5岁,高中学历以上比例达到83.7%,致富带头人、在外能人和大学生村官比例达到77.6%,实现“一人兼”比例达到78.2%。

259个村建成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建有综合服务站的村占比达到70%,5个行政村被评为市级党建示范点。

精准脱贫攻坚战役引向深入。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通过大力实施产业就业、政策兜底、基础提升、安居扶贫、智力扶贫五个“全覆盖”工程,2018年全县56个贫困村、9483户贫困户、23023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35%。

以脱贫攻坚带动富民增收,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00元。

仍存短板多方问题丞待完善 围场县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对照发达地区发展水平,对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指标体系,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产业链条不够完整。

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农产品供给结构还未完全适应需求结构实现升级。

全县农作物播种以粮食、马铃薯为主,以具有品牌知名度的马铃薯产业为例,总播种面积75万亩,收益16.5亿元,其中富硒(锌)马铃薯种植面积3.5万亩,仅占总播种面积的4.7%,实现收益0.92亿元,仅占总收益的6%,农业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产品、产业、品牌和竞争优势。

农业下游产业发展滞后,对产业链影响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业,其精加工、深加工程度不足,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仅有15家,其中拥有深加工能力企业6家,其他只能进行农产品的初级加工,没有充分实现农产品附加值,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支柱”支撑力明显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经营条件亟待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城镇仍然十分匮乏,在水、电、路、讯等各方面存在很多典型问题。

相比较城镇来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足50%,集中式供水仍属少数,覆盖全县的农村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尚未建成;农村电力户均配变容量仅有0.97千伏安,电能质量有待提高,农村动力电配置受电力企业建设、申报周期制约,动力电需求与现有供电能力不相匹配,致使煤改电、机井电力配套等项目无法实施。

贫困地区道路通达、通畅任务仍然艰巨,待修建道路大多处于山大沟深困难地区,投资大、建设难度大,更为重要的是,前期建成的公路标准较低,缺桥少涵,养护投入力度不足,一些地方已出现“返砂”现象。

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伴随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数量逐年增多,初步统计农村现有积存垃圾10万立方左右,而全县312个行政村具备生活垃圾处理能力的仅占22.7%,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刚达到18.52%,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现象普遍存在。

同时,随着农业产业发展,农药、化肥、地膜需求量日益增长。

农药化肥施用量从2015年的71742吨增长到2018年的108379吨,地膜使用量从5087吨增长到6233吨,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

值得关注的是,养殖业特别是畜禽非规模化养殖业的废弃物未经处理乱排乱放,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影响到村民的日常生活。

城乡发展不平衡,差距仍在逐年加大。

规划推进方面,全县312个行政村现役编制完成180个村庄规划,覆盖率为58%,但大多数规划仍停留在宏观概念层面,缺乏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居民收入方面,围场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虽已降至28.5%,但是城市与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仍在逐年加大。

2015年~2018年,虽然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的增长率低于农村居民,但由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基数小、收入差距绝对值却在逐年拉大。

坚持导向引领乡村发展 推动围场乡村振兴战略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集中用力,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强化顶层设计。

一要加强力量统筹。

进一步调整充实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确定一个主管部门为牵头部门,负责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的统筹、推进、督导、落实。

同时,进一步明确分管县领导、行业主管部门和乡镇的责任,建立起条块结合的责任体系,并完善相关推进管理机制。

二要加强规划统筹。

全面启动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保障有序推进。

坚持“多规合一”,改变由各个部门编制单项规划的做法,加强部门间衔接协调,由发改部门牵头,城建、农牧、交通、扶贫、文旅、环保、水务、林业、公安等部门组成全县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组,对照乡村振兴指标体系,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环卫设施、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等通盘考虑,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乡村振兴整体规划。

强化引擎带动。

按照时间节点要求,围场县2019年要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实现巩固提升,精准脱贫目前已经到了大规模攻城拔寨的关键阶段,必须把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核心重点,发挥引擎作用,以脱贫攻坚的率先突破带动活跃农业农村发展全局。

一要坚持民生导向抓脱贫。

围绕贫困乡村和困难群众所需、所求、所盼,特别是“两不愁三保障”关键环节,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方面整合资源、加大力度,并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统筹做好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工作,全力完成民生工程,着力解决一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二要坚持问题导向抓脱贫。

聚焦扶贫巡视、成效考核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锁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中存在的关键短板,坚持软件硬件一起抓,点对点,面对面,哪里存在问题就改哪里,哪里存在短板就补哪里,举一反三、常态治理,实现无缝隙整改、全链条推进。

强化产业带动。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一是“接二连三”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扩大农旅结合试点,以景观化、智慧化、产业化、生态化的标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深化与二产、三产联动发展中提升一产,加快打造集循环农业、美丽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

二是集聚集约提升块状经济。

块状特色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支撑,关键要在转型提升上做文章。

强化要素保障。

用足用好政策,推进资金、项目、人才下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

一是在投入上倾斜。

县委、县政府在整合财政资金、创新农村金融、吸纳工商资本、汇集社会力量等方面需进一步下功夫,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作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

二是在人才上支持。

全面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三支队伍”培育力度,加快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巩固、壮大、提升抓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进创业创新,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三是在基础设施上加大持续建设力度。

通过完善县城功能,完善垃圾收集处置、污水处理、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绿化等城乡一体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城带乡,实现城乡功能的合理分工、有效互补;通过建设精致城镇,把特色小城镇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在全面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镇域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加快完善城镇医疗、教育、文化、科技、金融等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对周边村民的吸引力。

(责任编辑:DF406)。

相关文章
{{ v.title }}
{{ v.description||(cleanHtml(v.content)).substr(0,100)+'···' }}
你可能感兴趣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商标

{{ v.name }}

{{ v.cls }}类

立即购买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