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摘要 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即将挂牌交易,无论从公司行业类型、财务数据以及科创特色等多方面,对这批公司的选择,监管层亦有多方考量——这25家企业将代表了科创板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上市企业特性。
回望十年前创业板开板盛况,当年首批挂牌的28家创业板企业至今依然被市场视为创业板标杆,并被市场冠以“创业板28星宿”之名。
如今,担任着科创板风向重任的25家“新星宿”即将横空出世,此时此刻,让我们继续以史为鉴,见证市场,预期未来。
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即将挂牌交易,无论从公司行业类型、财务数据以及科创特色等多方面,对这批公司的选择,监管层亦有多方考量——这25家企业将代表了科创板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上市企业特性。
回望十年前创业板开板盛况,当年首批挂牌的28家创业板企业至今依然被市场视为创业板标杆,并被市场冠以“创业板28星宿”之名。
如今,担任着科创板风向重任的25家“新星宿”即将横空出世,此时此刻,让我们继续以史为鉴,见证市场,预期未来。
从2018年11月5日到2019年7月22日,从宣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到科创板正式鸣锣开市,历时259天,“科创板速度”可谓有目共睹。
7月5日,上交所发布公告称,已有25家公司获得证监会同意注册的批复,系科创板首批挂牌上市公司,将于7月22日举行科创板首批公司上市仪式。
首批拿到上市“入场券”的25家企业,为何能够从百余家申请企业中脱颖而出? 平均86天“赶考” 梳理科创板设立的历程,犹记得2018年11月5日,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首次对外“官宣”,到了3月18日,上交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系统已经运行,接受发行人申请。
2019年6月5日,科创板上市委召开首次审核会议,微芯生物、天准科技、安集科技成为科创板第一批过会的3家企业。
6月11日,第二批上会的福光股份、华兴源创、睿创微纳也顺利过会。
仅仅三天后的6月14日,第二批上会的华兴源创、睿创微纳2家企业获得证监会注册。
截至7月19日上交所科创板注册项目动态披露,上交所共计受理149家企业的科创板发行申请,已受理25家,已问询87家,通过2家,提交注册5家,获注册28家,中止1家,终止1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在首批上市的25家企业中,睿创微纳、容百科技、华兴源创、虹软科技等10家公司于2019年3月申报,南微医学、翰川智能、乐鑫科技等15家于4月上旬申报,都在后期较快通过了上交所问询、上市委审议,以及证监会注册环节。
从上市申报到获得注册批文,25家企业平均用时86天,用时最长的3家分别是容百科技100天,虹软科技97天,交控科技97天;用时最短的3家分别是杭可科技67天,中国通号72天,西部超导77天。
此外,25家企业平均经历了两至三轮问询。
安集科技、天准科技、福光股份、容百科技经历两轮问询。
其中,安集科技首轮被问询共49个问题,第二轮被问询仅11个问题;天准科技首轮被问询44个问题,第二轮被问询14个问题;福光股份首轮被问询57个问题,第二轮被问询减少至12个问题。
25家企业之外,首家经历五轮问询的公司落属世纪空间,其分别于5月2日、5月23日、6月4日、6月10日、6月16日公布五轮问询回复,最终在6月28日顺利过会;同样经历五轮问询的海尔生物,仍在等待上会。
7月18日,沪上一位券商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指出,科创板上市审核的程序分为受理、审核问询、上市委会议、注册、发行上市几个阶段。
“除了符合基本的发行、上市条件,科创板重点关注企业的信披要求,通过一轮或者多轮问询,每一轮中只要企业作出回复,问答就会全部上网,便于投资人、保荐结构、监管等各方判断。
” 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审核问询,正是科创板注册制的“灵魂”。
6月28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有关问题答记者问,也提到“在持续信息披露方面,科创板结合科创企业的特点,进一步强化了行业信息、核心技术、经营风险、公司治理、业绩波动等事项的信息披露,而对于信息披露量化指标、披露时点、披露方式、暂缓豁免披露商业敏感信息、非交易时间对外发布重大信息等方面,作出更具弹性的制度安排。
” 25家科创板“明星股” 那么,首批上市的25家科创板“明星股”,如何从百余家申请企业中脱颖而出,最快拿到“入场券”?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从注册地来看,这些企业集中于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北京和上海各有5家;江苏省有4家;浙江省、广东省各有3家。
另外,陕西省有2家,山东、福建、黑龙江各有1家。
从行业分布来看,首批挂牌的25家公司主要集中于两大行业,9家来自“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家来自“专用设备制造业”。
“首批25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生物医药、半导体、新能源等多个新兴产业领域。
首批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均远高于创业板等存量市场企业,这充分反映了科创板的科创定位。
”联讯证券研究院分析师彭海表示。
在首批上市的25家企业中,半导体企业就占据了5席,包括睿创微纳、澜起科技、乐鑫科技、中微公司和安集科技。
此外,心脉医疗、南微医学来自医药生物行业。
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昊海生物过会,科创板一共受理了32家生物医药相关领域企业的上市申请。
最大程度体现科创属性的,无疑是申报企业的科技含量。
25家企业中,中国通号2018年研发投入高达13.24亿元,居于首位。
紧随其后的澜起科技、虹软科技、华兴源创等7家公司研发投入过亿,此外,15家近一年研发投入在5000万元以上,可谓高研发的代表。
而从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重来看,占比最高的为虹软科技,2016年-2018年三年研发投入占比均超过30%,2018年占比达32.42%。
接下来是中微公司、安集科技和心脉医疗,2018年研发投入占比分别是24.65%、21.64%和20.71%。
聚焦视觉人工智能算法的AI巨头虹软科技,截至2018年12月底,在视觉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专利129项(其中发明专利126项)、软件著作权73项,招股书中提及的人脸分析、人体分析、行为分析、人脸识别、手势识别、活体检测等30项核心技术,全部来自原始创新。
2016-2018年,虹软科技的研发投入分别为9026.84万、1.08亿元以及1.48亿元,分别占营收的34.59%、31.43%以及32.42%。
为集成电路、LED芯片、MEMS等半导体产品制造企业提供刻蚀设备、MOCVD设备的中微公司,2017年MOCVD设备突破了海外厂商的垄断。
2016年至2018年,其研发支出分别为3.02亿元、3.3亿元、4.04亿元,分别占营收的49.62%、34%、24.65%。
“弯道超车”的故事 首批25家成功“闯关”科创板的企业中,不乏“弯道超车”者。
从新三板转板而来的天准科技,申报过程就颇有代表性。
天准科技主营为工业视觉装备,拥有精密测量仪器、智能检测装备、智能制造系统以及无人物流车四大产品线,主要用于尺寸与缺陷检测、自动化生产装配以及智能仓储物流等。
作为苹果产业链企业代表,2016-2018年,天准科技来源于苹果公司的直接收入从8.02%飙升至28.51%。
梳理天准科技的审核过程,天准科技于2019年4月2日申请受理,是首批上会的三家企业中最晚被受理的企业。
相比而言,首批上会的另外两家企业——微芯生物于3月27日获得受理,安集科技于3月29日获得受理。
尽管受理时间没有优势,但是天准科技从4月2日受理到6月5日过会,仅历时65天,实现了“弯道超车”,成为科创板首批过会的3家企业之一。
6月19日,天准科技顺利拿到注册批文。
业内人士指出,天准科技过会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原因是:充分披露信息,尽快回复,且回复内容到位。
具体来看,在6月5日上会之前,天准科技首轮被问询44个问题,涉及股权结构、核心技术、所在行业竞争格局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第二轮被问询14个问题,涉及主要客户、经销商业绩、收入季节性波动的原因及合理性,坏账计提等问题。
5月5日、5月20日,天准科技分别回复了首轮及二轮问询,对上述问题均作出回复。
到了6月5日,科创板上市委2019年第一次审议会议上,上交所追问天准科技的两大问题分别是:行业信息分类和产业链定位等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以及获得苹果公司及其供应商订单的稳定性。
“三轮问询并非必备审核步骤,更关键的是看申报材料的全面性,是否全面准确披露”,一位参与科创板申报的投行人士表示,科创板申报和问询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要求。
与天准科技的快速“闯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在6月5日过会的微芯生物,直到7月17日才正式拿到注册批文。
在上交所对微芯生物的三轮问询中,研发支出资本化都是关注重点。
2016-2018年,微芯生物净利润分别为540万元、2591万元、3128万元,对应年度的资本化研发支出分别为2264万元、3331万元、4038万元。
第一轮问询中,提及微芯生物的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会计政策是否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存在重大不一致;第二轮问询中,要求微芯生物披露研发支出资本化时点与产品获批上市时间间隔较长、税务加计扣除金额和研发费用金额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第三轮问询中,要求微芯生物修改关于研发支出资本化对发行人业绩影响的风险表述,定量分析采用不同研发支出资本化时点对其报告期各期业绩的影响。
对此,微芯生物对研发支出资本化进行主动调整后,顺利获得注册。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DF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