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摘要 【344只成立满四年私募产品录得正收益 区间收益分化巨大】距离上一轮牛市高点已经过去四年了,而成立满四年的私募产品取得的收益却有所分化。
数据梳理发现,成立满四年且最近一个月有净值更新的私募产品数量为642只,有344只自股市异常波动以来保持正收益,同时创出不同程度的新高,占比为53.58%,其中超七成产品为股票型策略,其次是宏观对冲策略。
距离上一轮牛市高点已经过去四年了,而成立满四年的私募产品取得的收益却有所分化。
数据梳理发现,成立满四年且最近一个月有净值更新的私募产品数量为642只,有344只自股市异常波动以来保持正收益,同时创出不同程度的新高,占比为53.58%,其中超七成产品为股票型策略,其次是宏观对冲策略。
优质私募产品集中京沪深 从私募产品表现来看,既有逆势翻盘创出翻倍业绩,也有净值跌至两分钱的,更有不少私募黯然离场销声匿迹,这几种情况在上一轮牛市至今都已成常态,而多数存活下来的私募始终坚持价值投资理念。
日前,记者根据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梳理发现,私募基金产品中成立时间满四年且在正常运行,且最近一个月还在更新净值的证券类私募基金产品的数量为642只,其中有344只在四年中创出收益新高,占比为53.58%。
同时,在这344只净值创新高的私募基金中,策略分布差异明显,有七成是股票策略型产品,占比为70.16%,其次是宏观策略型,占比为6.10%,相对价值策略和复合策略分别占比5.52%和4.94%,事件驱动策略占比最低,仅为2.03%。
股市异常波动后,私募产品中不同策略产品平均收益率不尽相同。
数据同时显示,固定收益策略产品以35.85%的平均收益率遥遥领先,管理期货策略平均收益率为32.39%。
值得注意的是,八大策略中,仅有事件驱动策略的平均收益率为负,为-4.36%。
一位私募人士表示,这可能与近年来定增市场的惨淡行情有关,在2015年新三板定增融资的火爆行情后,融资环境逐渐转冷,市场困难尤为明显。
而从这344只产品策略分布情况来看,占比最高的是股票策略型产品,四年的平均收益率为13.42%,同期A股主要市场指数包括沪深300、沪指、创业板指等各大指数跌幅均超过30%,但港股恒生指数勉强为正,美股纳斯达克指数、标普500与道琼斯工业平均涨幅均超过30%。
“取得不错业绩的私募大多抓住行情切换绝佳时机,并及时换股,精选优质成长股是在此期间取得高收益的主要因素。
”北京一位私募人士告诉记者。
赛亚资本罗伟冬介绍说,坚定持有高成长价值股,并满仓运行,这是部分私募产品存活下来的主因,高成长企业基本面持续爆发直接推动了股价上涨。
例如在2018年年初市场仍然一致性看多白马股行情时,磐耀资产率先提出风格转换的观点,并在市场恐慌时买入有业绩支撑的成长股,而当时正是一季度市场的最底部,医药和半导体成为当年的领涨行业。
从这344只产品的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京沪深,其中上海数量最多,为117只,占比34.01%;深圳次之,为83只;北京第三,为68只。
此外,广州、杭州数量持平,均为12只,宁波和成都同样数量相当,均为10只,福州则有9只。
同时,344只净值新高的私募基金产品的区间收益分化也较大,首尾相差437.56%。
从过去四年间获得正收益的私募榜单前十来看,策略上均为股票策略产品,其中,8只产品来自传统私募区域京沪深,另外2只产品来自宁波,分别是优波资产的“优波基金”与宁波宁聚的“宁聚满天星”。
从成立时间来看,榜单前十名私募中,7只产品是在2015年前成立,成立最早的是凌通盛泰的“否极泰”,成立于2010年;2只来自宁波的产品则都成立于2014年。
四年间这10只产品不仅经受住极端行情考验,还逆势取得高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满四年的私募产品,整体区间的平均收益率为-4.84%,同期大盘涨跌幅为-17.01%,有224只产品在2018年的3587点调整后,净值取得新高。
(证券日报) 私募产品受上市公司热捧,管理费收取标准惹争议 私募市场不缺产品,缺的是业绩极佳的产品。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理财情况尚未公布完毕,但私募产品获青睐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关于认购私募基金份额的进展公告,从这些公告内容来看,上市公司普遍对业绩较好的私募产品较为青睐,也反映了私募机构的投资价值越来越受认可。
不过,记者梳理发现,虽然收益较好的私募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可能也存在“看人下菜碟”的情况。
从多家私募收取上市公司的管理费来看,有部分私募管理费收取标准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甚至有部分产品的管理费超出了行业的最高水平。
日前,展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展鹏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使用不超过人民币8000万元的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在该额度内用于投资的资金可循环使用;公司使用自有资金认购“保银-智享中国价值私募基金8期”份额500万元。
本次投资符合相关规定,投资金额在董事会审议通过的额度内,无需报公司股东大会批准。
事实上,展鹏科技在当日还发布了另一份关于认购私募基金份额的公告。
公告称,公司使用自有资金认购“保银-智享紫荆怒放证券投资私募基金 16期”份额1000万元。
梳理发现,与展鹏科技同样认购私募基金来进行理财的上市公司还有多家。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大众交通、华升股份、金禾实业、雪浪环境、九牧王和汇鸿集团等上市公司,已经先后不同额度的认购了私募基金,其认购金额从500万元至数亿元不等。
例如,今年一季度,雪浪科技先后认购私募基金的额度合计近2亿元。
磐耀资产董事长辜若飞表示,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购买私募产品对其业务大有裨益。
私募投资的某些优质项目,发展成熟后最终可能被上市公司收购,实现产业上的整合,增强公司实力;同时,上市公司也可以将部分闲置资金交由私募基金打理,获取稳健收益。
“从上市公司热衷购买私募产品来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认可私募基金的投资能力。
”私募排排网研究员刘有华向记者表示,去年有超过千家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总额高达1.66万亿元,如此有潜力的理财市场,相信随着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私募基金会逐渐成为上市公司新的理财方式。
证券类私募分化加剧,资金涌向头部机构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已登记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8875家,管理正在运作的基金38538只,管理基金规模2.33万亿元。
与一季度相比,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减少了59家,但是私募基金数量、管理基金总规模较上季度小幅增加。
具体来看,管理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证券类私募机构管理的资金量占行业总规模的比例提升至37%,较2018年底提高了5.19个百分点,为分规模管理人管理资金量占比中增幅最大的一部分。
整体而言,证券类私募的现状可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数据显示,管理规模在10亿元以下的私募机构,所管理的资金总量占比已从年初的25.62%下降到二季度末的15%。
格上研究中心表示,证券类私募行业的头部效应进一步加大,大型机构吸金能力越来越强,小微型私募正被挤出市场。
规模较大的私募更受追捧的背后是它们亮眼的业绩。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管理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证券类私募的平均收益是16.35%。
私募排排网表示,作为私募行业的风向标,今年上半年百亿级私募机构并未陷入“规模魔咒”的泥沼中。
从百亿级明星私募的调研路径来看,今年以来累计调研了189家公司,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和消费行业。
具体来看,海康威视、汇川技术、分众传媒、美的集团、立讯精密、劲嘉股份、迈瑞医疗、石基信息、尚品宅配等上市公司均被5家及以上百亿级私募调研过。
高毅资产董事长邱国鹭对A股市场的未来表示乐观,将继续聚焦金融地产、品牌消费和先进制造这三大领域。
他表示,目前A股市场上的大金融板块、优秀银行股和保险股依然被低估。
景林资产实控人蒋锦志未来仍然看好消费股。
“消费升级是10年以上的大趋势,中国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只要是中国的一流消费品品牌就会是一个收入潜力巨大的公司,叠加发达的电子商务渠道、良好便宜的物流体系,中国的消费增长空间仍然有数倍的机遇。
”此外,他也较为关注TMT、金融、医药等行业中的投资机会。
也有人把目光转向了科技板块。
星石投资董事长江晖认为,未来政策可能持续利好资本市场各板块中具备科技优势或潜力的企业,政策范围可能包括专利保护、市场建设、工商税收等。
这也有望带来新一轮的科技发展周期,并引导资金流向A股的优质科技股,甚至带动优质成长类企业的估值重构,相关企业的成长空间有望扩大。
基岩资本副总裁范波同样看好科技板块。
在他看来,业绩增长确定的板块里的龙头公司,增长比较明确的科技行业里面的白马股,未来将有比较大的机会。
(上海证券报) (云水长和) (责任编辑:DF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