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夯实产业基础 突出项目带动 六安市所辖四县三区中,霍邱县、金寨县被列入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和省级深度贫困县),舒城县、裕安区为国家级贫困县,金安区为省级贫困县,叶集区比照享受省级贫困县待遇,只有霍山县是非贫困县。
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市有贫困村442个,贫困人口70.9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3.84%。
几年来六安市大力推进各项脱贫举措,已累计实现438个贫困村出列,61.99万贫困人口脱贫,截至2018年底,全市还有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村4个、未脱贫人口8.9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3.84%降至1.79%,2019年4月,舒城县、金安区、裕安区经省政府批准摘帽。
六安市在2016、2017、2018年度省脱贫成效考核中分别位居第六、第三、第二,呈现出一年比一年有进步、一年比一年有提高的良好态势。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开展“春季攻势”“夏季攻势”为契机,以“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为抓手,围绕“实现霍邱县、金寨县摘帽,剩余4个贫困村出列,7.68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减贫计划,坚持问题导向,把牢关键环节,盯紧重点部位,细化工作任务,压实主体责任,年度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
在脱贫攻坚战中,六安全力推进产业扶贫。
全面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三有一网”点位扶贫模式,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推进行动。
截至7月底,全市自种自养贫困户达标7.68万户,贫困村产业发展达标认定428个,累计建成特色产业扶贫园区443个;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累计带动4.53万户贫困户参与特色种养业发展;实施产业扶贫到户项目的贫困户数12.08万户,占具备条件贫困户数的82.2%。
光伏扶贫是六安推进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
金寨县创新光伏电站建设“户用、村级、联村”3种模式,搭建“运维服务、短信服务、保险服务、智慧服务”4个平台,充分开发光伏电站“发电收益、土地流转收益、就近务工收益、产业发展收益”等资源,大力发展农光、林光、光养、渔光互补等综合利用。
现在,这个模式在全市推广,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并网光伏扶贫电站59万千瓦,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强化扶贫项目管理。
六安市创新脱贫攻坚项目管理机制,按照村级申报、乡镇初审、主管部门审核、领导小组审定、市级备案的流程,建立脱贫攻坚项目库,有效扩大了项目储备规模、提高了储备项目质量,解决了“资金等项目”“项目难落地”等问题,得到国务院扶贫办充分肯定,2018年4月份,全国完善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现场会在六安市举办。
今年以来,六安市还在巩固项目库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管控和绩效管理,并开展了以“三定四管”为主要内容的项目资产管理工作:定资产范围、定资产类型、定资产权属,规范登记管理、规范运行管理、规范维护管理、规范处置管理。
真正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进一步发挥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六安市扶贫开发局也因扶贫项目库建设入围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候选单位。
大湾村脱贫了 大湾村变了。
村民们住进了新房子、吃上了“旅游饭”、当起了采茶工,村里环境越来越美,日子越来越好。
2018年,大湾村在金寨县率先脱贫“出列”,还成为全省首个“5G村”。
易地扶贫搬迁、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各项政策的“组合拳”,让大湾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3年来,大湾村规划建设了4个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全部用上自来水、住进放心房,组组通电、通路,全村共有135户368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
聚焦“七有”惠民生 六安市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现实利益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地见效,让全市人民在民生工程高质量实施中享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六安市立足创新谋发展,民生工程实施“十制”管理办法、“五个一”惠民直达工程、962345民生政策免费咨询热线、媒体公示体系、清单管理制度、信息管理平台等十多个创新举措相继出台。
“六安市民生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典型做法”被省民生办作为民生工程经验案例在全省推广,平台软件系统被审计署作为正面典型案例在全国复制。
六安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并轨和市级统筹,且从2018年10月8日起全面实行持社保卡就医结算,极大地方便了城乡群众就医。
13年来,六安市民生工程实施工作年度考核一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并连续多年在全省领先,连续获省政府绩效奖补。
六安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
全市民生工程实际投入由2007年的8亿元逐步提高到了2019年的20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从2007年的7.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134.9亿元,13年来累计投入达1206亿元,人均受益水平从2007年的约700元增加到2019年的9000多元。
其中,建后管养资金投入也以每年10%的比例逐年递增,2019年达到2.31亿元,有效地保障了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和持久发挥效益。
民生工程的惠民成效愈发彰显。
从刚开始主要解决“上学难、看病难、生活难”等基本民生问题,到目前聚焦“七有”目标,解决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急事、难事,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成效。
“幼有所育”,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共享。
2018年将幼儿教师培训和幼儿资助纳入民生工程实施,提高了幼儿园教师水平,解决了学龄前儿童的受教育经费问题,据统计,学前教育促进工程、乡镇公办幼儿园纳入民生工程以来,全市共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74个,开展幼儿教师培训3794人,年资助幼儿约11003人。
“学有所教”,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通过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高校、中职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中小学校舍维修费用补助以及农村中小学D级危改造等项目,大大减轻城乡居民子女入学教育方面的负担,实现了学有所教。
今年又将智慧学校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实施,为贫困地区125所教学点建设智慧课堂,配备必要的设备,设置主讲课堂51个,配备学生终端2996台,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劳有所得”,促进城乡人员就业创业。
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企业新录用的技能岗位人员实施就业技能培训。
另外,政府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提供部分基层特定岗位,吸纳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
今年又将“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工程纳入民生工程实施,支持在贫困村建设特色产业扶贫园区446个;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贫,带动贫困户45465户;引导和支持81807户具备条件的贫困户开展自种自养,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病有所医”,提高城乡群众健康水平。
通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价补助、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升、贫困残疾人救助与康复、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使得城乡居民特别是贫困居民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通过健康脱贫兜底“351”和“180”工程和智慧医疗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的实施,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老有所养”,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自2007年六安市推行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制度、敬老院建设、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从养老机构、养老保险、养老金等多方面保障城乡居民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今年又将养老智慧化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实施,保障了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和高龄津贴应补尽补,同时,推动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社区养老服务站以及智慧养老试点同步建设。
“住有所居”,提升城乡居民人居环境。
2013年至2015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纳入民生工程实施,三年内,全市共建公租房27021套,廉租房968套,向26136户低收入家庭发放房租补贴7051.16万元。
城市老旧小区、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等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城乡居民的居住水平。
“弱有所扶”,加大帮扶助力脱贫攻坚。
民生工程政策尤其注重对特殊困难人员的保障。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财政年投入资金约4.3亿元使每年约有17.6万人领取低保金;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财政每年投入资金约2.3亿元,全市5.38万“五保户”得到照顾和物质帮助。
民生工程的实施惠及了全市580多万人民群众。
近年来社情民意的调查结果显示,民生工程的群众满意度均保持在85%以上,2017年、2018年分别达到了93.64%和94.34%。
霍邱特色产业助脱贫 走进霍邱,北部湖洼地红绿相间的龙虾、莲藕,中部畈区成群结队的朗德鹅、麻黄鸡,南部岗岭上郁郁葱葱的江淮果岭,一个个特色产业基地,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示着霍邱深入践行绿色经济发展,倾力打造“生态友好型”产业扶贫模式。
“红绿产业”实现一地双收 在霍邱县三流乡龙虾交易市场里,贫困户李振师在自己摊位前拿网一捞,一只大个头的龙虾蹦跶进了网兜,“看看这只小龙虾,至少1两多重!”听到他这一吆喝,旁边几个买家闻声而来。
养殖小龙虾算是李振师的新“职业”。
“以前我家只种稻子,收入低,想出去打工却没有技术。
现在不一样了,收完稻子还能养龙虾,收入比以前强多了。
”说起小龙虾,李振师很兴奋。
“想不到,养小龙虾让我过上了好日子,既能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又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不等不靠,敢闯敢干才是脱贫致富最好的办法。
”李振师逢人就说他的脱贫经验。
在三流乡,通过稻田养小龙虾鼓了腰包的农户不在少数。
“每到3月中旬龙虾成熟期,能看到很多农户陆续收捕小龙虾。
高峰期每天要送走数十车,达10万斤以上。
”三流乡党委副书记王振球介绍,目前乡里发展稻田养龙虾近7万亩,亩产160-260斤左右,每亩龙虾纯收入在2000元至5000元,每日最低有100万元进入群众的口袋。
2018年,三流乡80%的贫困户发展龙虾产业并得到产业补贴,当年脱贫的576户中有345户直接通过养殖小龙虾脱贫。
“朗德鹅”助农增收 朗德鹅又称西南灰鹅,原产于法国西南部靠比斯开湾的朗德省,是世界著名的肥肝专用品种,加工成的鹅肥肝被誉为“世界绿色食品之王”。
“以前都没有见过这种灰褐色的鹅,没想到这个小鹅居然能买到400元一只,能下这么大的‘金蛋’,脱贫致富没问题啊。
”脱贫户李丁成说。
昔日的稀罕物,如今变成了他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的金疙瘩。
近年来,霍邱县大力推进朗德鹅养殖加工业,使之成为了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
“我们通过贫困户前期放养,中期回收填饲增肥,后期制作鹅肥肝的方式,发展朗德鹅产业。
”龙翔公司董事长胡建远告诉记者,“全县每年养殖屠宰朗德鹅300多万只,加工鹅肥肝1800吨、鹅产品1万吨,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
” 朗德鹅帮助村民打开了致富门路,很多像李丁成一样的贫困户,每年可以分多批次将养殖的朗德鹅卖给朗德鹅企业获得收入。
同时还有很多贫困户在朗德鹅企业务工,每月可以获得保底2500元的工资。
目前,霍邱县共有朗德鹅规模养殖企业106家、合作社26个、家庭农场58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1件、申请发明专利37件。
通过发展朗德鹅养殖,实现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累计带动5000多贫困人口先后实现脱贫。
16个贫困村每年村集体经济共增收达200万元以上,占全县86个重点贫困村总数的18.6%。
“莲藕产业”实现一水双收 夏末秋初,霍邱城西湖乡万亩莲藕产业基地里,亭亭荷叶簇拥而立,高高低低的莲蓬错落其间。
藕农们一手拨开错落伸展的荷叶,身子下到齐腰深的荷塘里,另一只手顺着荷梗下探到藕节处,很轻松地掰下了一段新藕。
“我们从7月初开始采珍珠藕,采摘面积大约在100亩,预计能挖20万斤藕左右,8月份正式开始大规模采摘,一直挖到来年5月,整个基地能挖2.3万吨左右。
”安徽徽莲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向东表示。
“今年行情看来不错。
我们这边刚采完,地头上就有人一车车地来收。
”邹台村的贫困户汪新民刚采收完一船新藕,面露喜悦。
城西湖乡位于行蓄洪区内,全乡248个村民组有154个涉及蓄洪,受基础设施薄弱的制约,产业难发展,农户家家种水稻,却连年遭灾,收入不济。
2016年,乡党委从乡情出发,决定转变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莲藕产业,如今,这个产业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好助手。
通过实施“土地流转+提供就业+企业帮扶+旅游带动+技能培训”扶贫模式,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现在,通过流转行蓄洪区内的土地,乡里592户贫困户共实现年增收700余万元;同时,在基地务工的53名贫困户,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既拿到了务工工资,又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实现“双利双收”。
望湖村以前是贫困村,如今全村95%以上的土地都流转用于发展莲藕种植。
“2018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到50万元,顺利实现了贫困村出列。
”城西湖乡扶贫工作站魏蕊介绍说。
“四大平台”打造发展新高地 六安在推进绿色发展中,着力打造六安茶谷、淠淮生态经济带、江淮果岭、西山药库“四大平台”,如今这已成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三农”事业发展的主要抓手。
2019年,这四大平台谋划项目369个,新建239个,拟确定重点项目54个,总投资405.6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14.1亿元。
六安茶谷建设提质增效。
六安茶谷建成200多个小镇、小站、小院,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辐射格局初步形成,全市茶园面积近70万亩,年产茶叶3万余吨,综合产值约80亿元。
六安茶谷创建全国六安瓜片知名品牌示范区,品牌价值达473.8亿元,霍山黄芽获列“中欧100+100”全面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项目,六安茶谷区域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安徽省著名商标30个、安徽品牌产品10个,西山药库镜内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5个。
六安淠淮生态经济带建设风生水起。
沿淮沿淠产业发展迅速,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75万亩,为全省第一,霍邱县稻虾种养面积超40万亩,获“中国生态稻虾第一县”称号。
全市建成稻虾万亩示范区8个、千亩示范片42个、百亩示范点550多个,发展龙头企业136家,专业合作社815家,家庭农场及核心示范户1200多家,50亩以上养殖大户4000多个,成立龙虾产业协会4个;蔬菜产业55万亩,产量近9万吨,产值16余亿元,霍邱县拥县有全国建成单体面积最大的莲藕种植基地,面积近2万亩。
全市沿淠沿淮产业各类商标达300余个,其中拥有注册虾田稻米商标53个、稻田虾商标29个。
江淮果岭发展势头强劲。
依托江淮分水岭的独特地理条件,六安近年来打造江淮果岭产业,全市林果种植面积近45万亩,产值达20余亿元;今年以来,累计建成设施果园近3万亩,果岭区域道路200余公里,兴建塘、库等水利设施100余处;果岭建设品牌渐响。
今年以来,果岭区域果品销售顺畅,价格上扬,尤其是桃产业,预计总产量24.9万吨、产值12.8亿元,精品果、清园果都较往年翻一番。
西山药库建设对外影响与日俱增。
依靠大别山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六安大力推进西山药库项目建设。
2019年谋划中医药各类项目31个,总投资约18亿元。
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30余万亩,千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19个,百亩以上的90个,中药制剂企业2家,中药饮片企业6家,获批保健产品批号20个,全市中药产业综合产值约48.2亿元,从业人员近30万。
六安茶绿色生产成常态 走进六安茶谷,成片茶园相连。
在徽六独山茶园基地,工人们正在茶垄上除草。
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徽六所有茶园管理全面实现“双替代”,即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物理防治替代化学防治,确保茶叶原料的绿色健康生态有机。
尤其是茶园除草,因茶园面积大,夏季杂草生长快,采用人工耕锄劳动强度较大,管理成本增加不少,但还是使用人力来做这件事。
这样做,既消灭了杂草又改善了土壤,让茶树长势更加旺盛。
来年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提高,产值也增加了,更重要的是保护了环境,减少了污染,保证了质量安全。
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公司规定农事农时的技术、时间和方法,包括修剪、除草、施肥、耕作等。
生产部员工分工分片负责各基地茶园管理措施的实施、监督及情况反馈。
在徽六的2万亩生产基地茶园中,有海拔近800米的高山茶园,也有位于水库边的成片梯式茶园,还有长在乱石之中的零星茶棵,这些茶叶在每年的国家级、省级和地方的三级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各项指标全部合格,徽六现在的绿色生产已成为一种常态。
(责任编辑:DF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