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从卖水蜇到卖海蜇产品,从论斤称的“码头鱼获”到名副其实的“软黄金”,营口海蜇“分身有术”,由追求高产向优质优价转变,演绎“供给侧改革”,形成更加合理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目前,营口的海蜇加工出口量稳居全国第一位。
日前,为期三天的2019中国营口海蜇节在鲅鱼圈区举行,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海蜇经销商参加,海蜇产品交易总额达1.1亿元。
营口辰光水产有限公司也在海蜇节上赚得盆满钵满,带到现场的200多箱海蜇礼盒仅用一上午时间就被抢购一空。
目前,全国海蜇贸易总量80%以上来自我市。
然而,“营口海蜇”也曾有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营口是全国海蜇的主要产区,仅绵蛰每年产量就达5万吨左右。
由于海蜇产品结构单一不适应市场,过去一直存在“想卖卖不掉,想买买不到”的供需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调结构为核心,实施供给侧改革,出台扶持政策加快海蜇品牌建设,培育现代农业带头人,推动海蜇加工业转型升级,“调高”产业综合效益。
营口辰光水产有限公司是供给侧改革的受益者,公司董事长陶国锋与海蜇生产打了三十多年交道,从卖水蜇到卖蜇皮儿,再到对海蜇裙边、爪子、脑子、里子进行精细分解、精深加工、打品牌,他见证了营口从“海蜇渔场”到“海蜇工厂”的变迁。
“现在海蜇产业从粗加工逐渐过渡发展到精细加工,它的附加值越来越高,甚至高出过去的几倍或是更多。
”陶国锋说。
目前,全市现有海蜇加工企业300多家,海蜇的年经营量40万吨,加工品种达100多种,“营口海蜇”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
如今,近5万营口人从事海蜇加工、贸易,他们把世界各地的海蜇运到营口加工,又把海蜇产品远销到世界各地。
从“海蜇渔场”到“海蜇工厂”,今天又用海蜇节打造“海蜇磁场”,让营口成为全球海蜇产业链的核心。
记者点评 农业供给侧改革在路上 农业生产受到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和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制约,倒逼农业供给侧改革。
营口海蜇生产先行先试,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产业链传递带动,实现了农产品供求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的跃升,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这正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责任编辑: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