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春节拜年访亲友,我们和留在中国过年的外国朋友也要聚餐热闹热闹。
”在义乌小商品城经营电子产品的朱双女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许多外国客户都会在临近春节的时候抓紧下订单,所以自己一直忙到节前,“曾经看到外国人出现在市场,大家都会围观,没想到现在我天天都要和他们打交道,做生意了。
” 朱双女从商已经20多年,谈起自己最大的变化,她笑着说,“接触的客户多,了解到的新鲜资讯才多,以前是‘什么火做什么’,现在追求的是‘做什么什么火’。
”朱双女告诉记者,自己刚进入电子产品行业时,正是国内电子产品市场快速发展期,只要拿到产品,就有销路。
此后随着市场逐渐成熟,产品种类丰富,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
“现在几乎每星期都能见到市场上冒出新产品了,这其实是激励我们加大产品开发的力度,只有更加了解市场、拿得出更受欢迎的新产品,才能有钱赚了。
”朱双女介绍说,自己现在已经有一叠厚厚的专利证书,其中有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还有部分是委托客户在国外申请的专利。
从事外贸生意20多年,如今已经是义乌进口商会会长的黄媛丽,则完成了从出口商到进口商、从企业家到商会会长的转变。
“提起义乌,大家都知道出口生意做得好,现在我们在进口方面也在不断发展,落地了很多新政策、新平台。
”黄媛丽说。
2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媛丽做起了出口生意,成立了自己的外贸公司。
她的公司也成为了义乌第一批有外贸资质的民营企业之一。
在黄媛丽看来,近年来新政策接连落地,给义乌外贸从业者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便利程度大大提高。
以出口方式的变化为例,黄媛丽介绍说,义乌小商品出口贸易“单小、货杂、品种多”,且是无票出口贸易,一个集装箱里能装一个小超市的货,但之后卖家的报关收汇退税都是问题。
为了区别“一般贸易”,义乌在2013年试行“市场采购”,2014年正式升级成了“市场采购”监管方式。
对比“市场采购”,原先“旅游购物”单票报关单货值不能超过5万美元,而“市场采购”放宽到最高不超过15万美元。
同时,税务部门、外汇管理部门对“市场采购”也有便利和优惠政策。
近年来,随着国内对进口商品需求逐渐旺盛,向来勇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黄媛丽再次看到商机。
“几年前,跨境的B2B、B2C模式开始出现,在我看来就是又撕开了另一道口子,我们也可以去试着做进口生意了。
”黄媛丽说,公司先在有跨境电商资质的城市试运营,用母婴、美妆、日化等接受度较高的品类试水。
如今,进口的产品更为丰富了,规模扩大了,销售的渠道也更加多元。
2017年12月底,黄媛丽响应义乌市政府号召,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发起义乌市进口商会,并担任会长。
“抱团才更加温暖。
”黄媛丽说,作为商会会长,身上又多了一份责任,以前是自己做企业,现在则多了服务、沟通、组织的任务。
在义乌进口行业发展大潮中,还有不少外商的身影。
原本只做出口生意的印度商人菲利普,在当地政策引导下,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进口商”,而且把总部搬到了义乌,“坐镇”义乌国际商贸城,通过义乌市场把印度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用菲利普的话说,义乌为他搭建了一个更好、更适合的平台—— 中国进口商品城。
在这个10万平方米的空间里,很多像菲利普这样经营进口商品的外商得以“安家落户”。
经营雨伞的杨小琴则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尝到甜头的义乌商人之一。
五年前,经营雨伞的杨小琴,借“一带一路”进军国际中高档市场;五年后,她的客商从中东到非洲再到欧美,遍及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义乌陆港铁路口岸的“义新欧”班列每月都有从西班牙、德国、法国、意大利、捷克进口的红酒、橄榄油、水晶,也有从国内出口到中亚五国、中东、欧洲、美洲的义乌小商品。
如今,“义新欧”已经成为许多商人进出口物流的首选。
2018年7月,义乌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
在许多从业者看来,这又意味着新的机遇。
“站上新起点,只有快马扬鞭,实干快干。
”在义乌经营照明设备的朱建萍告诉记者,自己做生意快30年了,新年还想学点新技能,组支新团队,“要敢于坚持也要积极改变,生意才能做下去”。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DF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