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县商标注册-从实验室跑出科创“黑马”:合肥高新区打通高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标哩哩商标注册

阅读:179 2019-10-01 20:10:08

九月底,安徽合肥的天气已经开始转凉。

不过,作为长三角三省一市中后发追赶型的中心城市,合肥围绕科研成果转化,所构建的长效系统化政产学研合作体系正在快速升温。

合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高新区”)是这一产业模式的核心。

创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合肥高新区,在“无煤无矿、无名胜景观”等资源禀赋背景下,依靠合肥市所拥有的科教资源,逐渐摸索出一条“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的高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其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领域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实地走访合肥市高新区后了解到,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合肥高新区正加速推进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布局,成为构建区域整体产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与此同时,合肥高新区的产业探索发展模式虽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整体现状来看,当前仍处在起步阶段。

从“包公故里”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城市名片更替,背后反映的正是合肥这座城市全新的产业发展定位与目标更新。

只不过,对于当前的合肥高新区而言,转型升级必然需要过程。

聚集科大讯飞等人工智能企业 将大蜀山怀抱其中,坐拥全城地理最高点的合肥高新区,实际也是安徽省的先进产业发展高地。

记者注意到,在无矿产资源和明显交通区位优势的合肥高新区,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并非依靠传统的资源要素,而是利用合肥优势的科教资源,围绕科研成果转化,打造出一套系统化的政产学研合作体系。

公开资料显示,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等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市场化共享开放平台先后在合肥高新区落地。

近三年来,当地推进实施了“名校名所名企合作战略”,先后引进中科院广州生命健康研究所、安徽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以及工信部五所军民融合研究院等30多个新型创新组织。

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工委委员、副主任方向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合肥这些年高速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努力将科研院所取得的成果转化成为产品,探索出一条从科学孕育、技术应用到产业落地的体系和模式。

其中,除了合肥具有众多的科教资源外,还有赖政府打通由实验室成果到产品产业转化过程中的每个关键壁垒。

“并不是所有的科技成果都能够实现产业化,其中所涉及的成果转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方向民告诉记者,合肥众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多方位涉及鼓励、激励、奖励等政策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提供保障等。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合肥高新区已经建设各类联合实验室、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近100个,转化各类成果800余项,孵化企业600余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走访高新区内的中国声谷时看到,目前其已经培育和引进了科大讯飞、华米科技、国盾量子等企业600多家。

同时,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创业,中国声谷内还集聚了科大讯飞智能语音、中科类脑智能等开放平台,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关键的技术运用资源。

“目前,平台能够为创新企业提供涵盖设计、打样、装配和检验检测等领域的服务,为科技成果最终转化为产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中国声谷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推动研发成果实现落地,类似中国声谷这样的产业平台,已在探索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测检验甚至到推广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支持转化体制机制。

事实证明,全方位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着实推动着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合肥高新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从603家增加到1025家,复合增长率为30%;累计培育上市公司2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0家。

新技术既是动力也是挑战 以合肥高新区着力推动的人工智能产业为代表,当前其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虽取得一定成果,但整体发展仍处在起步状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合肥高新区内,类似人工智能领域内的众多由科技创新转化带来的落地产品中,很多是基于既有的成熟开源平台和技术运用,更多地依赖既有的算法和技术,在关键的前沿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方面,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方向民告诉记者,同大多数区域经济和开发区发展类似,推动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探索路径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也会遇到瓶颈问题,这既与经济周期的宏观环境有关,也与产业周期和产品周期的客观影响有关。

“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既是动力,同时也是挑战。

”方向民告诉记者,对于当前阶段的合肥高新区而言,仍然还存在着部分产业相对传统,面临更新换代的挑战。

对于高新区和企业来说,实现这一过程往往意味着需要承受来自市场的压力与挑战,但也是区域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必然。

记者从合肥高新区走访了解到,目前其正在加快推动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一批前端科技研发成果实现产业转化。

在以量子计算为代表的前端科技产业转化领域,合肥高新区正在推动其产业化落地的速度。

2018年10月16日,国仪量子在合肥宣布中国首台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诞生。

这一“国之重器”由国仪量子转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其正式商用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在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自动化控制和测量,以及医学诊疗等多个高精尖产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合肥市高新区拥有主营量子技术企业5家,量子关联企业20余家,合肥市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占全国总量的12.1%,排名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

国仪量子成立3年以来,其科学仪器产品已经远销美国、德国等国家,2018年各公司的产品销售额接近1亿元。

在生物医药领域,合肥高新区内的安科生物正在推进CAR-T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的临床运用,这种被称为细胞免疫治疗的前沿治疗方案,能够推动我国在肿瘤治疗技术领域的全面提升。

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姚建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临床表现上,这个被称为细胞免疫治疗的肿瘤治疗技术,已经和美国前端技术相差不到两年时间,在国内处于领跑行业应用的地位。

同时,这是安科生物当前作为高新区内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内的龙头企业,在未来需要“扛起”的产业转化重点。

“很多高新技术的产业转化规律,与传统产业并不一样,其边界往往是模糊的,由此带来的新产业特征也呈现出交叉融合、跨界渗透的特征。

”方向民告诉记者,合肥高新区推动前端科研成果转化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与挑战,但以此来探索推动高新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迈向纵深的目标不会动摇。

(责任编辑:DF506)。

相关文章
{{ v.title }}
{{ v.description||(cleanHtml(v.content)).substr(0,100)+'···' }}
你可能感兴趣
推荐阅读 更多>
推荐商标

{{ v.name }}

{{ v.cls }}类

立即购买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