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新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步形成,经济质量将不断提高。
”新时代证券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指出,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最终由市场规模、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制度改革、资本积累、人力资本、劳动力等因素决定,其中一些积极因素将支持中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克服劳动力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国具有庞大的市场。
中国市场规模居世界前列,中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三亿是中产阶级,这些人群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
中国不缺乏高质量的需求,但是缺乏相匹配的高质量供给,只要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机制以及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就能激活内需,降低外需不确定性风险。
另外,中国城镇化还有空间,如果打破二元经济结构,加快中国城镇化,还会继续拉动内需,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良好条件。
庞大的市场、稳定的内需,会不断刺激企业增加投资、加大研发力度,而这正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
中国新经济快速成长,经济质量提高。
制造业方面,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5.5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9%,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1%,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2.9%,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服务业方面,2018年1-11月,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0%,增速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3.5个百分点。
中国正处于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将继续发展壮大新动能,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现产业升级。
供给侧改革转向做加法。
经过前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后产能得到破除,房地产库存下降,房地产市场风险也得到良好控制,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得到遏制。
供给侧改革做减法最剧烈的阶段已经过去,节奏会逐渐放缓,重心将转向降成本和补短板。
降成本主要体现在减税降费,减少企业负担,增加居民消费支出能力。
补短板除了目前的增加基建,特别是中西部省市基建和乡村振兴等,还补“软短板”。
这些改革不仅会扩张需求,还会增加长期供给能力,实现供给需求双扩张。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
2018年末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等重要会议都强调了要加大对外开放。
中国四十年的快速发展证明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对外开放不仅有利于扩大外需,实现需求扩张,还有利于中国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本、资源,实现供给扩张。
未来中国将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进一步降低关税,和更多的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继续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拓展和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
中国人才红利逐步替代人口红利。
中国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1.7亿,每年大学毕业生有800多万。
虽然中国劳动力增速不断下滑,但是人才红利正在逐渐显现,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这突出体现在中国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在金融科技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制度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作为转型国家,中国制度改革空间还有很大,潜在经济增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首先,中国教育、医疗、养老、金融等领域投资回报率还比较高,如果放开这些领域的市场准入,投资增速可能快速上升,中国资本存量增速下降趋势可能缓解,甚至扭转为上升。
其次,继续进行市场化改革,完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处理僵尸企业,可以改善要素配置效率,快速提高TFP增速。
再次,虽然中国总的劳动力供给增速在下滑,但是通过打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城市之间的劳动力流动限制,改善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城镇劳动力供给能够大幅增加,而城镇劳动生产率一般是比较高的。
他强调说,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从“斯密增长”向“熊彼特增长”的转型阶段,中国经济将保持韧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维持较高增速,同时经济发展的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责任编辑:DF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