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原标题:超高压与特高压变电设备的监测与预警 这个国际性难题,我们交出了浙江“答卷” 你还记得上次没有计划的突然停电是什么时候吗? 也许,这个记忆离你已经有点遥远,但你一定非常不愿意这样的情况发生。
有人说,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就是电。
电的出现,几乎改变了人类的文明。
而回到现代社会,当用电已经不再是难题,如何更好地保障城市用电?成了新时代电力人奋斗的目标。
昨天,浙江省科技馆国际交流厅坐满了浙江省电力行业的专业人士和科技爱好者,两位浙江省电力学会专家,来自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邵先军博士和詹江杨博士,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场科技成果科普发布。
记者翁丹妮 “四通八达”的电力系统背后有一个国际性难题 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变电站3座,±800千伏特高压直流换流站2座,超高压变电站50座,特高压交流变电容量1800万千伏安,特高压换流变电容量1839万千伏安,特高压线路1712公里……浙江主网的这些电力输送就像四通八达的血脉,“流”入浙江人的生活,也让浙江的“缺电”往事尘封于历史记忆当中。
作为我国能源输送的绿色大动脉,超/特高压电网为浙江提供了90%以上的供电容量,是解决浙江“能源小省”与“用电大省”矛盾的主要途径。
超高压与特高压(以下简称超/特高压)工程主要有两类设备,如果拿人体来打比方的话,一类就是像“心脏”的变压器,负责能量变送,还有一类是像“中枢系统”的开关设备(GIS组合电器),负责控制保护。
而超/特高压设备的放电性故障,也像我们人体的肿瘤一样,需要早发现早治疗。
但是,正如我们通过多种方法诊疗肿瘤,仍会有一些体积小或位置特殊的肿瘤难以提前发现。
放电性故障也是如此,通过多种监测方法查找,依然存在漏检、误诊等问题。
国内外都缺乏完备有效的监测技术和装备,这是摆在电力人面前的一个国际性难题。
浙江电力人用这项技术,守卫了城市电力的“心脏”和“中枢” 科研的突破总是离不开创新。
而创新,不仅需要灵感,还需要坚守。
浙江电力人用自己的创新精神不断攻坚,创建实验室模型,进行现场案例测试,一次次的调试,终于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研制了全金属屏蔽式设备放电监测传感器,监测灵敏度甚至比国际先进水平提高了10分贝;建立了基于密度函数的分离性能评价模型,实现了超/特高压变电设备多源放电信号的有效分离;提出了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放电传播路径搜索技术,实现了多源放电信号的精确定位;提出了基于检测波形数据挖掘的放电特征深度学习技术,多源放电类型识别准确率提升近1倍。
正是这些我们读起来甚至都有点拗口的名词组成的技术,打破了国外厂商在智能放电监测与诊断仪器的技术垄断,提高了城市电力“心脏”和“中枢”的运行安全,保障了千家万户“毛细血管”的用电可靠,让浙江人真正远离了“突然停电”的困扰。
【科学数字】 这次发布的项目共获得发明专利10件 制订电力行业标准4项 发现了传统放电监测系统漏诊的24起放电缺陷 【科学talk】 问:这次的发布成果“超/特高压”的概念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还是有点陌生,但发布主题又叫守卫城市电力的“心脏”和“中枢”,请问它跟我们的城市生活究竟有怎样的联系呢? 答:其实我们的城市用电分为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四个步骤,超/特高压输送过来后通过层层降压,变成我们生活使用的220伏电压,这些生活用电就像“毛细血管”渗入在城市的角角落落,而超/特高压的变压器就像是“心脏”,一旦“心脏”出现问题,血液流通也就停止了。
不知道现场有没有人经历过一些片区范围的停电,其实那可能只是某个变电设备的小故障,就造成了一个片区几个小时的停电,所以做好监测和预警对保证我们的城市生活非常重要。
科技成果科普发布 作为学术资源科普化领域的一次大胆创新,科技成果科普发布是浙江省科协联合都市快报打造的重点平台,把科学家、科技成果和公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已有多位院士亮相。
2019年科技成果科普发布全新升级,聚焦公众关注的科研成果与前沿科技。
更权威的科普内容,更多元的发布形式,架起学术知识与公众理解的桥梁,积极探索浙江特色的科普创新,让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积极涌流。
(责任编辑:DF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