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式结束后,部长通道再次开启。
“去年我国新增市场主体2100万,增长11%”“去年每天新增企业1.84万户,其中80%是服务业”“企业准入的环节从7个变成4个”“产品准入的许可由38类降到了24类、许可时间由60天降到9天”……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在部长通道接受记者采访时,熟稔地列举出各项改革举措与相关数据变化,并介绍了持续推进改革的相关情况。
此外,针对记者提出的有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问题,张茅表示,今年将抓住食品、药品、儿童、老年人用品等重点领域。
“要依法严格监管和实行最严厉的惩罚。
”张茅强调说,在这方面有一些制度创新,比如巨额惩罚制度、内部举报人制度,“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没收和全部销毁被发现的假冒伪劣产品,使得假冒伪劣制造者付出付不起的成本。
” 市场主体连续5年两位数增长 近年来,商事制度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
张茅表示,去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机构改革重新组建过程当中,继续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最突出的内容就是在企业准入方面,企业准入的环节从7个变成4个,大大方便了企业的准入。
据张茅介绍,去年我国新增市场主体2100万,增长11%。
商事制度改革以来,连续5年增长幅度在两位数以上,全国的市场主体达到1.1亿户。
数据显示,2018年平均每天新增企业1.84万户,其中80%是服务业,特别是科研企业、互联网企业等新业态,90%以上都是民营企业。
张茅指出,大量新企业的产生,对于推动国家稳就业、促税收、新旧动能转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使得世行评价我国的营商环境有了较大幅度改善。
去年在营商环境的“第一项”——市场准入方面,我国进入全球第28位,一年提高了65位,这也是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提高幅度最大的一年。
产品准入方面的表现也十分亮眼。
张茅表示,产品准入的许可由38类降到了24类,许可时间由60天降到9天,使得我们的产品能够较快进入市场。
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的审批也简化了程序。
张茅介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相关审批提高了效率。
同时,在商标审查周期,按照商标法规定,法定审查周期是9个月,2017年压缩到7个月,去年进一步压缩到6个月,对于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坚决克服“准入不准营”现象 此外,在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方面,2018年共推进了106项行政审批的改革,改革分为四种形式:第一类是取消,第二类是备案,第三类是承诺,第四类是优化服务、提高审批效率。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使企业更便捷地拿到营业执照,并尽快正常运营,坚决克服“准入不准营”的现象。
张茅表示,今年要把全部行政审批546项推行到12个自贸区,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减少政府对于微观经济的干预,更好地使企业在市场当中进行公平竞争。
同时,今年要实行国务院16个部门的联合“两随机、一公开”检查,这既有利促进企业自律,同时也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
政府工作报告也要求,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推行信用监管和“互联网+监管”改革,优化环保、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执法方式,对违法者依法严惩、对守法者无事不扰。
发现假冒伪劣产品将全部销毁 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与消费者的利益息息相关。
张茅表示,假冒伪劣产品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严重干扰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今年有三项工作要重点做好。
第一,抓住特别是食品、药品、儿童、老年人用品等重点领域。
第二,要依法严格监管和实行最严厉的惩罚,在这方面创新一些制度,比如巨额惩罚制度、内部举报人制度,同时很重要的是要没收和全部销毁发现的假冒伪劣产品,使得假冒伪劣制造者付出付不起的成本。
第三,加强企业的自律和社会共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假冒伪劣产品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要经过我们不懈努力、打持久战,逐步减少假冒伪劣,做到‘天下少假’,让消费者少一分担心,多一分放心。
”张茅说。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马正其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不断创新、完善监管方式的同时,还要调动消费者维权积极性。
马正其表示,最近监管部门查处的一些大案子,很多都是群众投诉的。
实际上每一件假冒伪劣商品估计都会有人受害,只要消费者愿意检举揭发,那监管部门就会迅速查处,只要把近14亿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相信问题企业漏不了网。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DF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