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除了大量的投资理财产品外,连续三年的高额分红也让公牛集团被掏空了心脏。
赶着去上市圈钱的那头“公牛”摊上了大麻烦。
近日,插座界一哥“公牛集团”身陷10亿专利侵权案,从赔偿金额来看,堪称“国内专利第一案”。
原告通领科技曾在2017年IPO被否,曾在六年连环海外专利保卫战连续胜出,此次诉称公牛集团未经许可使用了原告的两个发明专利。
当独占鳌头的公牛遇上诉讼界常胜将军,结局会怎么样呢? 1 风生水起的插座界一哥 话说,这些年混得风生水起的公牛绝不是吃素的。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除了山东青岛,佛山顺丰,还有浙江慈溪。
配套产业插座插件应运而生,但多数都是个体小作坊生产,质量上粗制滥造,设计上也没有美感。
和大多数浙江人一样,公牛创始人阮立平也极具商业头脑。
上个世纪80年代,阮立平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毕业,1995年,在研究所工作了11年的他壮士断腕,毅然辞职回到出生地浙江慈溪,与一直从事插件买卖的弟弟阮学平一起创办了公牛集团。
他们并不认同当时插座市场“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高的利润”这一潜规则,在那个产品供不应求的时代,公牛插座凭着高质量和专业性成为行业内的一股清流,“公牛,插座专家和领导者”这一广告语响彻大江南北。
本着“做永远用不坏的插座”的初心开启了“插座王国”之路。
公牛集团1995年从转换器起家,2007年进入墙壁开关插座领域,2014年起陆续进入LED照明和数码配件领域。
2010年逆势而上,实现销售10亿元,2012年突破20亿元,两年实现了一个十亿级的突破。
2006年,公牛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小插座成就大生意,我们来看看公牛到底有多赚钱。
招股书显示,2015年至2018年1-3月,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4.59亿元、53.66亿元、72.4亿元和20.49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0亿元、14.07亿元、12.85亿元和3.21亿元。
公牛集团的收入主要来自转化器、墙壁开关插座、LED照明、数码配件四个方面。
其中,转换器(包括有线插座、无线插座等)是公牛集团的支柱业务。
2015-2017年及2018年1-3月,转换器收入占比分别为70.32%、61.8%、55.89%和57.79%。
阮立平做公牛牌插座的用心,就如陶碧华做老干妈风靡全球,“煮饭仙人”50年专注一碗米饭。
。
。
。
。
。
如今不乏一夜成名的网红,过气的快消品更多了,消费者们的慧眼可不是那么好被忽悠的,只有质量够硬才能经得起大浪淘沙的检验,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2 公牛牌危机四伏 毋庸赘言,一提到插座,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响当当的“公牛牌”,它是那么平淡无奇却不可或缺的存在着。
据统计,我国目前的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88亿元。
随时随地的充电需求,带动了USB插座和电源连接产品、移动电源等配件行业的全面升级和市场扩容。
虽然公牛已经在渠道上大撒网,全国3000多个县级城市中一半的市场里,公牛做到了县、镇、村三级渠道全覆盖,商场、超市、便利店、五金商店以及文具店等都能看到公牛牌的身影。
但在LED照明和数码配件领域,还存在着明显的后发劣势,比起全球最大的照明设备供应商飞利浦甚有差距。
此外,在房地产装修大客户市场的开拓业务方面相对薄弱。
公牛从2015年开始才将自主品牌打入海外市场,比起国际上的知名品牌西门子、松下,品牌全球影响力比较欠缺。
然而,这些并不是最大的危机。
一路狂奔的公牛,怎么也没想到,半路杀出个互联网圈的小米。
在招股书中,公牛在转换器(即“插座板”)的竞争对手只有两个,一个就是国际上老牌电子巨头飞利浦,另一个是国内的小米。
2015年3月,小米发布带有USB插口的插线板,它将传统的强电接口和USB的弱电接口集中在了一块板上,满足了很多年轻人的需求,并把价格拉低到49元高调上市。
谁也没有想到,一家手机创业公司竟然在插线板市场引发地震。
公牛很快嗅到了扑面而来的危机感,开始被迫转型,推出“数码精品战略”,迅速跟进小米推出类似的产品,包括手机充电器、车载充电器、多元化数据线,并在电商渠道销售。
2015年7月,公牛牌一款新的三口USB插座强势开卖,外观和小米插座形如兄弟。
并且比小米还便宜1元,48元的定价(第一批还包邮)充满火药味。
小米和公牛的爱恨情仇,一元钱到底差在哪? 有人曾将小米USB插座和公牛USB插座在相同的空载电压下,给同一设备充电,发现公牛插座的输出功率占优。
凭借20多年的沉淀,公牛这次险胜了小米。
从本文第二部分的营收数据看,公牛集团的确是玩得风声水起,但净利润下滑的背后藏着一些隐忧。
在历年综合毛利率方面,公牛集团一直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但是2018年第一季度的差距有所缩小。
对此,公牛集团称主要是因为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毛利率下降,同时数码配件和LED照明销售费用上升等情况导致。
负责公牛海外市场的子公司班门电器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均处于亏损状态,就是说海外市场不但没有盈利,反而已出现亏损状态。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牛销售疲态似乎已现,存货一直上升,2015年-2017年及2018年一季度,公司存货金额为3.9亿元、4.61亿元、9.63亿元及8.48亿元。
正如阮立平曾说,“一个行业做久了,如果没有外部力量去打破平衡,这个行业就很难注入新的思维,就很难继续进步。
”不管是深耕插座市场,还是进入新行业,公牛似乎已经望见了天花板,上市后的表现难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3 “现金奶牛”真的缺钱吗? 根据招股书,公牛集团此次拟通过IPO募集48.86亿元的资金,用于产品升级、研发建设等领域。
据wind统计,2018年以来,上市募集金额最高的为工业富联,募资271.2亿、排名第二的迈瑞医药募资59.34亿、宁德时代募资54亿元、华西证券募资49亿元。
如果上市成功,公牛集团将成为2018年来IPO募资规模排名第五的企业。
招股书显示,高瓴资本在2017年底花费8亿元受让了公牛集团2.235%的股份,公牛集团当时的估值就已经达到358亿元。
若以此次IPO的募资额计算,公牛集团目前的估值约为489亿元。
可以说,公牛集团一旦上市,是一枚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5年至2017年之间,公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净现金流分别高达10.8亿、17.7亿和11.6亿。
公牛集团就是一头现金奶牛,自身的盈利性特别好,根本不缺钱。
说到这里,公牛巨额募资的合理性让人不禁质疑:为什么需要那么多钱? 其实,虽然公牛赚了那么多钱,但并没有用来扩大产能。
从上图看出,2015年-2017年,公牛购买理财产品和其他投资金额高达13.58亿、18.7亿和13.26亿元。
除了大量的投资理财产品外,近三年的连续高额分红也让公牛集团掏空了心脏。
2015年,现金分红5亿元,占当年归母净利润的50%;2016年,现金分红5亿元,占当年归母净利润的34%;2017年,现金分红22亿元,占当年归母净利润的171%。
公牛集团3年累计分红32亿元,占公司3年累计归母净利润的86%以上。
其中,2017年公司净利润下降,却是分红最多的一年。
在存货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却要上市拿着投资者的钱去扩大产能,现有的渠道能否撑起公牛这一“野心”还是未知数。
4 结语 这头表面健康亢奋、内里病态百出的“公牛”究竟会得到多少放牛娃的青睐? 一家企业上市的过程,就像“全裸出镜”,不断接受监管层和投资者们的检验。
知识产权对大量创新驱动的上市公司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核心资产。
知识产权出问题了,就好像IPO,缺少了IP,就只剩下“O”。
信息显示,公牛集团共拥有专利技术600多项,发明专利40多项。
此次来自专利剿杀巨头的“狙击”能否成功避过,对于24岁的公牛集团来说有着生死攸关的意义。
免责声明:内容仅供参考,请读者谨慎依此进行投资决策。
(文章来源:格隆汇) (责任编辑:DF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