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name }}
{{ v.cls }}类
{{ v.price }} ¥{{ v.price }}
初秋的太阳炙烤着华北平原。
河北徐水农户卢峡皮肤黝黑,今年他承包了80多亩农田种植小麦。
时至秋收季节,周边乡亲都把小麦送到卢峡这里,希望他能够帮忙把这些粮食运往中储粮位于河北涿州的直属库,并卖上一个好价格。
中储粮成立19年,是一家年轻的央企,然而,中储粮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中国粮食市场带来影响,甚至影响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
做强储备管理全链条 “我和中储粮合作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了。
”卢峡告诉记者,“中储粮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卖粮款能够很快到位。
” 运粮最多的时候,十几万的卖粮款24小时就打到农民的账户了。
收购季节,也有各种粮商和大品牌粮食企业在向农民收小麦,卢峡把回款时间看作第一标准,“有的企业要一个月才能够把粮款给我们,我们就认准这里了。
” 在涿州直属库,一位骑着电动三轮车的老大爷,把自己几亩地的粮食送到这里。
工作人员看老大爷是散户送粮、年龄大,就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过磅售粮。
在检测粮食质量的时候,各地来的卖粮人坐在一站式服务中心大厅或屋檐下纳凉,旁边就是给司机或农民准备的防暑降温饮品。
中储粮提供的服务在周边各个粮库中是最好的。
“粮食收成好时,我们的直属库门口会排起车队,农民送粮的热情很高。
”中储粮涿州直属库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
“而收成不好的时候,我们直属库的工作人员,就分成几个小组,下到田间地头,把服务送上门,方便农民卖粮。
” 深入田间地头,是中储粮直属库工作人员的普遍做法,每年几次前往田间和农民交流,对于保质保量的收储而言非常重要。
全国任一直属库的库区作业和仓内粮情,在中储粮集团公司总部,都可以通过智能化粮库在线监测平台实时掌握。
在中储粮海拔最高的直属库——拉萨直属库,通过库区内制高点的摄像头,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远处的布达拉宫。
从2014年启动智能化粮库管理建设,到2017年已经实现所有中央直属粮库全覆盖,数万个监控探头和数百万个粮情传感器,构成了一张世界最大的粮食仓储行业物联网。
通过布设在粮堆中的传感器,每栋仓房的粮食温度、湿度可以被实时采集、分析、预警,成为名副其实的粮库管理“千里眼”。
这一系列科技智能的管理手段,只为一个目的——端牢中国饭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2013年,中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以及“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国务院对中储粮提出的要求便是“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强化守住管好“大国粮仓”政治责任担当,积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
已彻底消灭陈化粮 “你们在十几年前都听说过‘陈化粮’一词吧,其实早在2003年,我们已经彻底消灭了陈化粮,在我们的直属库里不会产生‘陈化粮’。
”中储粮涿州直属库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陈化粮一般是指储存品质明显下降、不宜直接作为口粮食用的粮食。
由于储存条件不利,粮食储存很容易陈化变质,不能作为口粮,从而造成巨大浪费。
记者走进涿州直属库的粮仓,保管品种无论是玉米还是小麦,通过绿色科技储粮技术都能够保持着较低储藏温度,粮食储存状态良好。
数千吨的粮食,在不同种类的粮仓中,一个储存周期的损耗已经控制在1%以内。
在一座高大平房仓外,工作人员通过控制箱向记者演示智能通风系统,在手动模式下,通过不同按钮能准确控制仓上每一个通风窗,平时开启自动模式,就可以远端智能操控。
这样既能保障粮食得到实时的管控,提高保管安全、精准、高效性,也能节省大量人力资源。
在智能化管理普及之前,只能人工开关窗户,一个仓房需要大半天的时间,低效费时。
涿州直属库的另一大特点是节能。
很难想象,在华北平原干燥炎热的夏季,库房能够保持长期凉爽,但并不使用空调。
“在冬季,几千吨的粮食,通过智能通风降低粮温,粮仓最中心的位置就相当于一个‘冷芯’,温度特别低。
”中储粮涿州直属库的负责人向记者讲解。
而夏季炎热,粮食表层温度受外界影响最大,通过内环流控温系统,把粮堆中心的低温通向粮堆表面,进行内部循环,从而降低整个粮仓的温度。
经过十几年发展,中储粮调控网络体系不断完善,仓储设施条件得到跨越式发展,绿色储粮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管理实现全覆盖,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2005年以来,作为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执行主体,高效完成一系列政策性粮油收储、抛售、调运任务,有效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成为服务调控“主力军”。
全力落实好国家下达的重点调控专项任务,发挥储备吞吐调节作用和垂直体系“一盘棋”优势,成为调节市场的“稳定器”。
积极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消费升级需求,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满足人们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放心”转变。
目前,中储粮绿色科技储粮技术覆盖率已达到98%,共获得各项专利300多项。
其中,中储粮开发应用“四合一”储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通过广泛应用绿色、低碳、循环储粮新技术,有效保障了库存粮食质量良好、储存安全。
中央储备粮宜存率从中储粮成立前不到60%迅速提高并稳定在95%以上,2003年彻底消灭了陈化粮。
大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2000年,国务院批准组建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大型重要骨干企业——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受国务院委托,中储粮集团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棉油经营管理,执行国家下达的粮棉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下依法开展业务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中储粮不仅承担着中央储备粮棉油的经营管理,也是国家赋予的粮食收储政策执行主体,是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主力军。
2005年开始执行稻谷最低收购价收购;2006年开始执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2007年、2008年先后开始执行玉米、大豆和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
政策性收购范围覆盖南北各品种主产区。
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开始国家启动政策性粮食去库存,去库存步伐明显加快。
2018年完成库存消化1.3亿吨,其中玉米10013万吨,约占全国玉米年消费量的36%。
为缓解粮食主产区收储仓容压力,平衡和优化粮食产销区储备布局,从2006年到2018年,中储粮累计调拨政策性粮食6421万吨。
其中,2013年完成跨省移库和跨县集并1219万吨,刷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调运规模的历史纪录。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央储备粮仓储设施条件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总仓(罐)容接近1亿吨,是中储粮成立初期仓容的6.8倍;仓储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大幅提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中储粮第一时间紧急安排中央储备粮油抢运灾区,累计向灾区紧急投放救灾粮油64万吨,保证了灾区群众口粮供应。
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2010年西南五省干旱等抗灾期间,中储粮均按照国家指令及时完成储备粮调用保供任务,彰显了中储粮垂直体系协调联动、高效执行的运作优势。
目前,中储粮已逐步发展成国内最大农产品储备企业集团,储备品种涵盖小麦、稻谷、玉米、油脂油料和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发挥粮食安全“压舱石”、服务调控“主力军”、调节市场“稳定器”作用。
粮价是百价之基,防止粮价大幅波动,在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大局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2007年上半年到2008年下半年世界粮食危机导致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粮价上涨的压力向国内传导。
中储粮根据国家需要,迅速向市场投放中央储备粮,在全球粮价飙升暴跌、大幅震荡的形势下,确保了国内粮食价格不大涨、不大落,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与国际粮价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成为世界粮食危机中的“安全岛”。
(责任编辑:DF010)。